迪化二○七博物館 藝術建築空間 老屋傳承記憶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琴 |2021.10.18
2401觀看次
字級
古蹟修護師傅蘇清良使用的各式「灰匙仔」抹刀工具。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葡萄〉磨石子作品。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各式各樣的便當盒,盛滿許多人的回憶。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花磚。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蜜蜂採蜜〉磨石子作品。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老山高麗蔘〉磨石子作品。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台鐵紀念款便當盒。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八卦劍獅」交趾陶。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木作木雕不具承重功能,只能作建築的裝飾。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迪化二○七博物館一樓外觀。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竹編便當提籃,表現竹編工藝之美。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彩色瓷碗及瓷片,是「剪黏」藝術的材料。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剪黏」是以裁剪過的瓷片,黏於灰泥表面的一種鑲嵌工藝。圖/人間社記者吳新傳

文/人間社記者陳秀琴

「迪化二○七博物館」是位於台北市的私立博物館,當期特展「老房子化妝師」展示花磚、木雕、交趾陶、剪黏、泥塑堆花等建築裝飾之美;還有能打開記憶盒子的「便當特展」,在老房子中,勾起不少人的溫暖回憶。

迪化二○七博物館原為「廣和堂藥鋪」,是藥鋪第二代傳人莊天慶於1962年建造,擁有當時流行的大面積開窗、因地制宜的圓弧形立面;館內以磨石子為主要建材,2009年由台北市政府列為「歷史建築」。

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國慈,於2016年承購老藥鋪,經整修為博物館後,免費開放參觀。陳國慈20歲就考取律師執照,曾當選全國十大傑出女青年,也是台積電首位法務長,2001年底從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退休後,投身藝術公益。

三副磨石子地板 

訴說老藥鋪故事

館內有〈蜜蜂採蜜〉、〈老山高麗蔘〉、〈葡萄〉三副磨石子地板作品,前二者是老藥鋪當年的熱銷商品;而〈葡萄〉磨石子作品位於二樓住家地面,24顆葡萄果實成串,含有多子多孫、人丁興旺的意味。

磨石子起源於18世紀的義大利,台灣在民國60年代大量使用,製作工法以地基打底、銅條做成圖案,施工時先將銅條圖案鑲嵌在地上,再填入水泥、碎石、色粉,等待水泥乾了之後再打磨、上腊後才完成,作法繁複耗時。

一樓騎樓地面的〈蜜蜂採蜜〉磨石子作品,除了說明蜂蜜可以入藥外,也訴說老藥鋪的歷史。原來,早期「廣和堂」在陽明山有一個養蜂場,除了販售蜂蜜外,並以蜂蜜做為黑藥丸的黏著劑,因此磨石子上有一個「正」字標記,表示販售的是純正蜂蜜。

位於一樓入口地面的〈老山高麗蔘〉磨石子,與騎樓地面的〈蜜蜂採蜜〉相對應。室內的磨石子樓梯扶手,曲線優雅,具有工藝之美;樓梯口有一個小柵門,區隔一樓的藥鋪與二樓住家。

老房子化妝師 

見證工匠巧藝

台灣建築風格多樣,老房子外牆上常以台灣紅磚、花磚、木雕、彩繪、交趾陶、剪黏、泥塑堆花裝飾。當期特展「老房子化妝師」,展出台灣早年建築使用的各式紅磚,包括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的TR磚、戰後的台北磚等。

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花磚」,盛行於1910年至1940年間,以走獸飛鳥、植物花草、器物幾何、文字等吉祥圖案為主,用於屋脊、院牆、壁堵、水車堵、墀頭、山牆等處裝飾。

現場展出的「厭勝物」,又稱辟邪物,是為祈求家宅平安而設在屋頂的裝飾。所謂「厭勝」是指厭而勝之的意思,可以招祥驅凶,造型有風獅爺(瓦將軍)、火爐、寶塔、八卦、風雞等。

展場中還介紹各種傳統建築裝飾技藝,包含木雕、彩繪、交趾陶、剪黏、泥塑堆花等,例如陶藝匠師陳天乞、呂勝南及呂皇澄父子的交趾陶創作,以及國家工藝大師謝東哲的剪黏作品等。

庶民生活故事 

懷舊便當特展

三樓的「便當」特展,透過台灣早年各式便當盒及老照片,敘說台灣庶民生活的故事。其中有精緻的竹編便當提籃、各式各樣的鋁製便當盒、特製的白鐵加銀餐盒等,展出自日治時期至近代的台灣便當故事。

現代有不少人會透過外送平台點餐服務,由外送人員將餐點送到家。其實類似的外送服務,在民國60年代就有了,但不叫「外送」,而叫「包飯」。

迪化二○七博物館長華安綺表示,早期大稻埕是很繁榮的商業區,為了讓忙碌的店家老闆與員工能輕鬆共享午餐,「包飯」業者每月會向商家行號收取固定的伙食費,將四菜一湯或五菜一湯盛盤放入鐵盒中,再以機車或腳踏車外送至商家,目前大稻埕還有兩家在做。

此外,享譽全台的池上飯包,可追溯自1939年。當時往返花蓮、台東的火車約需8小時,為了解決出外人的民生問題,於是有人製作飯包到月台叫賣,初期是竹葉包三角飯團,後來才改為木盒飯包。

展場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台鐵便當了。台灣鐵路局於1949年成立鐵路餐廳,也提供便當供旅客攜帶,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便當材質,許多人搭火車旅行都曾經嘗過台鐵便當,如同展場的標語:「一股童年的溫暖,一份愛的傳遞,一段旅行的記憶,一種生活的享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