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眉
婚後便與先生住進這條巷子,巷子不深,僅十餘戶人家,且是一條「死巷」,夾在車水馬龍的通衢大道間,卻能鬧中取靜,不受嘈雜干擾。二十多年過去,原以為自己對這裡再熟悉不過了。
我住巷口,非必要極少往巷內走,平時各忙各的,對這些芳鄰其實所知甚少。疫情爆發後,居家時間長了,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住宅周邊環境,同時在不經意間,也捕捉到某些溫馨、細緻的美好畫面。
我喜歡泡壺茶、坐在陽台看書報。晨光熹微之時,瑪麗亞已攙扶著高齡九旬的阿嬤在巷內散步了;近午,隔壁張先生買菜回來,拎著沉甸甸的菜籃,仍不忘牽好老妻,看得出他們鶼鰈情深;林小姐不知何時養了一隻毛色雪白的博美,那日偶然瞥見她出門遛狗;傍晚時分,王太太領著一個小男童,有說有笑進了巷子,突然驚覺:那個襁褓中的孫子已經長這麼大了。
偶爾有浪貓輕輕走過,我和牠四目凝視了數秒,然後疼惜地喵喵兩聲,牠一溜煙消失得無影無蹤;鳥雀則經常造訪,特別是在清晨與黃昏,一大群嘰嘰喳喳,恍惚間還以為自己身處山林。
心血來潮,想要來個「芳鄰巡禮」,匆匆下樓往巷內走。「咦,巷底肉圓家,何時換了鐵門?還鏤空雕花的。」屋旁那塊畸零地已闢為菜圃,應該就是講究實用的肉圓老闆之手筆;愛蒔花弄草的李老師,庭院總是花木扶疏,人在屋外,已然嗅到花朵芬芳。
我到底多久沒走進巷內?記得孩子小時候,我常推著娃娃車在巷弄裡轉悠,孩子稍長,也在寬敞安全的巷內玩球,接著孩子上學,直到現在就業,多少年過去,連我自個兒都退休了。
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當我們著眼於此,可能就錯失於彼;嚮往遠方,便無暇對近鄰予以關注。這似乎是莫可奈何之事。還好一切仍不嫌遲,但願我沒有錯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