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已面臨高齡社會,銀髮族失聰數攀升,聽力退化是緩慢過程,但若過程中已漸漸聽不到許多細微的聲音,沒有及早介入,就會忘記聲音的表現,因此選配助聽器相當重要。
台北榮總耳科科主任黃啟原表示,隨著年齡老化,聽力也逐漸受損。許多長輩以為自己是一夕之間就聽不見,但事實上可能很早就開始聽不清楚。通常會先從高音頻、小分貝聲音開始聽不清楚,但仍可聽到中音頻和超過四十分貝的談話聲,一旦聽不清楚交談聲音,代表聽損已非常嚴重。
早期聽損若未能及早介入,神經刺激愈少,罹患失智症風險也就愈大,及早配戴助聽器有助延緩聽覺神經細胞凋零。因此,若發現家中長輩聽不到燒水、門鈴等高音頻聲,或是電視聲音愈開愈大,就要注意可能已有聽損的疑慮,要到醫院進行詳細評估,是否需配戴助聽器。
黃啟原指出,聽力損失不是「大聲」就可以了,還牽涉聽覺感受細胞間少或是大腦反應快慢,因此要評估究竟是「聽不到」、「聽不清楚」還是「聽不懂」,才能確認是否需要配戴助聽器;並依據需求和耳朵結構選擇適當的器材。
他提醒,剛配戴助聽器時,因與預期的聲音略有不同,因此通常會有二至三個月的適應期,需要由專業的醫師、聽力師和選配師來協助調整。
許多聽損者常常表示,戴上助聽器後覺得環境嘈雜,只有與人交談時才會戴上或只戴單耳。黃啟原表示, 為了能有完整的聲音接收環境、對周圍環境能有更好的感知,最好是長時間、雙耳配戴。也有研究指出,雙耳配戴可提升訊噪比,字詞辨識則可提升五至十分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