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新冠疫情雖趨緩,但孩童外出運動量仍明顯較以前大幅減少,活動量少加上營養不均衡,恐影響孩童成長。研究顯示,近四成兒童缺乏微量元素「鋅」,且兒童缺鋅情形,在「挑食者」身上更加嚴重;成長發展或活動力較差孩童中,有較多比率「缺鋅」。專家指出,要讓孩童遠離「缺鋅」危機,首要讓他們專心吃飯、不偏挑食。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科醫師趙舜卿表示,以往研究顯示,體內「鋅」含量與成長發育相關,若長期鋅攝取不足,兒童可能會產生身高較矮小或生長緩慢的問題。為了解微量營養素對兒童成長的影響,乃針對台灣四至七歲兒童共二百零三位,進行微量元素(鋅、鐵、銅)缺乏,對成長發展和活動力的影響臨床研究。
研究發現,四至七歲兒童,近七成有偏食與挑食習慣,略高於之前的亞洲兒童偏食研究。而偏食孩童中有近五成缺乏微量元素「鋅、鐵、銅」中至少一種微量元素,其中缺「鋅」的比率最高,超過四成,顯示鋅不足與孩童偏挑食有相關。過去醫學文獻指出,偏挑食容易導致兒童營養不均衡,而缺鋅又容易使「食欲減低」,造成兒童在營養與偏挑食行為的負向循環。
缺鋅會生長遲緩
注意力不集中
一位五歲幼稚園中班小男孩,因為老師發現其學習專注力和玩遊戲活動力表現較差,被家長帶至大醫院兒童神經內科與心智科檢查,檢查並無神經系統疾病,也排除「過動」與「自閉症」等疾病。因小男孩被發現同時有「生長遲緩」問題,被轉至兒童胃腸科門診。
經飲食內容與進食行為評估,發現孩童長期有「挑食」行為,血液檢查報告,發現血中鋅濃度偏低,藉由飲食衛教、營養品介入,與鋅片補充三至四個月後,小男孩的食欲和挑食行為改善,體重增至理想範圍,鋅濃度回升至正常。
趙舜卿指出,「鋅」對人體非常重要,超過三百種「酶」的合成,都需要鋅的幫助以維持正常運作,它在代謝、成長、發育、活動力與免疫力,均占有重要角色。鋅缺乏的症狀,包括生長發育遲緩,生育功能減退,皮膚易出現病變與痤瘡,脫髮或傷口癒合變慢,慢性腹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或抗壓性較差等。
首要應專心吃飯
食物務求多元
趙舜卿建議,含鋅量較多食物如乳製品、雞蛋、堅果類、豆類、洋菜、榖類、南瓜子、黑木耳、松子等,家長可用輪替方式給孩童食用。正確飲食觀念,並非強調高蛋白、高脂肪食品有益,而是三餐定時定量,勿給孩童零食、甜食與重口味食物,也不要太過堅持某種固定食物,儘量在三餐中讓孩子多元嘗試新食物。
每天至少要為孩子準備一餐,並且懂得變換食物烹調方式,培養良好餐前情緒,以鼓勵方式,替代過度獎賞或責罵行為,讓飲食過程心平氣和,並減少電視、玩具、電腦等接觸,唯有讓孩子專心吃飯,才可進一步改善偏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