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那麼老派,這麼多愛》 圖/有鹿文化提供 林煜幃攝影
文/王錫璋(前國圖編審)
村上春樹有一本《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寫他和父親斷絕關係40年後,到父親90多歲多病的晚年,自己也老了,他才驚覺到沒有父親年輕時某些因緣,就沒有今天的村上春樹,故才對父親的生平,展開尋根之旅。那本書的寫法很特別,村上也呈現他強大的作家蒐集和查證、組織資料的能力,可惜的是父親的後半歲月寫得太少,這當然是親子關係疏遠的原因。
留下家族回憶史
國內作家蔡詩萍最近也寫了一本《我父親。那麼老派,這麼多愛》,也是很特別的父親之書。相同的是,兩人都是成長為後中年、前老年期後,才開始俯仰年邁父親的一生。比村上幸運的是,蔡詩萍的父親90幾歲了,體雖衰卻仍健在;除了一小段青春叛逆期外,蔡詩萍也與父親相處良好,只是他總覺得,天下的許多父親,縱然都對子女充滿著愛心,但多數的父親,從年輕到老邁,總是沉默者為多,他們像孤島,讓子女不易靠近,也就讓彼此不易交心,家族的回憶或歷史,總不易留存,因此,他寫了這本《我父親。那麼老派,這麼多愛 》,盡力在他父親有生之年,完成父親的生平和衍生出來的家族、親友,甚至是大時代的歷史拼圖,是值得閱讀的「父親群像」印記的書。
全書42篇,通篇都以父親開頭,但厲害的是都能帶進一段與父親有關的家人、朋友、親人、和時代的背景故事,好像日本電視劇一樣,集集都以某人為主角,固定班底的配角,再配上新登場的人物,故事卻能前後串連。
蔡詩萍的父親,是隨國軍遷台的大兵,隨著部隊遷移在北部和金門、蘭陽各地十多年左右。他不相信當年國軍能反攻大陸回家鄉的說法,31歲那年,放棄了部隊能保送他進軍校深造的機會,反而在新竹新豐新庄子部隊附近,娶了18歲的客家妹,從此在台灣成立一個家庭,台灣變成了他居住60多年的家鄉。
大兵的薪俸微薄,而蔡詩萍的客家妹媽媽,堅持部隊在哪裡,家庭一定跟到哪裡,故蔡詩萍在楊梅高山頂營區附近出生,47年823砲戰時,還是嬰兒的他,竟然也在金門度過砲戰40多天的襁褓時期。之後隨著部隊遷回桃園幾個地方和宜蘭後,最後父親落腳楊梅埔心,爭得一處簡陋眷舍,並調任後勤文職工作,才有一段較安定的生活。
族群融合的故事
此期間,父母又為蔡詩萍增添了兩位弟弟和一位妹妹,生活壓力也愈來愈重。但父親默默地養著家,省儉自己的一切娛樂和衣食,拉拔四個孩子長大。由於娶了大家族的客家妹,父親除了以前軍中的袍澤,還多了岳父母的家族親人,特別是蔡詩萍的大舅子許信良,是競選過總統的大人物,這也讓父親的生活,增添傳奇的色彩。
蔡詩萍自己晚婚,娶的是小他18歲的宜蘭籍著名電視女主持人。蔡詩萍父親的年歲,只比自己台商岳父大10歲,實在是像兄弟的親家關係,有許多幽默、溫馨的書寫。
蔡詩萍也是到女兒已到青春叛逆期了,才驚然觀察到父親老了、體力日衰、日漸沉默、愛打盹等老化行為,但不變的是,父親在他們兄、弟、妹回老家時,沉默的臉上總會出現的笑容;以及他們離去裡,會親自顛顛起身到門口,目送汽車駛離巷口;他的父親,是老派的父親,卻裝載的這麼多對子孫的愛。
這不僅是一本書寫父愛的書,一個湖北大兵,來台娶了客家妹,就是一段台灣移民史和族群融合的故事。而作者邁入花甲之齡,父子情深和相關人物的許多記事,無疑的,也等於書寫下了台灣史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