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撿到3500年卑南遺址石壁 捐史前館供專人研究 將修復複製
【本報台東訊】台東市卑南里農民賴振熊,二十多年前在卑南文化公園附近農地發現一件卑南遺址石壁,請怪手搬置於自家後院至今。昨天他將這塊距今約三千五百年的石壁捐贈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浦忠成說,這塊石壁再度證實卑南文化公園附近農地為卑南遺址巨石文化菁華區,盼明年農地徵收順利,重現卑南文化巨石群面貌。
另外,延宕二十幾年的「卑南遺址精華區」徵收案,也露出曙光,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日前通過五億元的徵收、規畫經費,最快明年底完成徵收;未來,精華區遺址的開挖將朝向現地遺址規畫。
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主任林志興說:「台東縣卑南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東部最重要的文化遺址。」
卑南遺址出土的石柱、石壁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尚無法確認用途,學者初步研究可能是建築物一部分,用於家屋或公共建築。但也有人提出石柱可能用於觀察天象,林志興說,當時史前人類已有農耕、曆法觀念,不無可能。
卑南遺址巨石文化,在日劇時代即有日本學者發現,目前史前館在遺址處建造卑南文化公園,收藏卑南遺址文物,公園周邊農地經專家學者鑑定為巨石文化菁華區,但這些地為私人所有,史前館計畫明年徵收周邊農地,深入研究。
賴振熊一甲多的土地也是預計徵收地之一。昨天他捐贈的石壁長兩百五十公分、寬一百二十公分,一邊有不規則破損,另一邊有完整圓洞,分不清上下位置;林志興說,可確定的是這塊石壁不是完整巨石,但對卑南遺址巨石文化研究很有助益,將先收藏在卑南文化公園加以修復、複製。
賴振熊說,二十多年前他向原住民族人購買現今距離卑南文化公園約一百五十公尺的農地,開墾時發現一塊巨大石板,當時他不知這是史前遺址,只覺得新奇,請怪手把石板搬到後院放著,事後有朋友向他提起巨石文化的事,他才知道這塊石壁的珍貴性。
賴振熊說,這塊石壁放著自己看沒有價值,公諸世人且由專人研究才有意義,他與卑南文化公園主任楊宗瑋聯繫表達捐贈之意,昨天由史前館派員運回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