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幾個月有看新聞的話,應該會知道美國、日本、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波蘭等國家,捐助疫苗給台灣。如果更關心國際新聞的話,可能還會讀到以色列、巴勒斯坦永無止境的戰爭,又或是德國西部大洪水與地中海周邊森林大火。
圖/資料照片
文/林彥佑
如果這幾個月有看新聞的話,應該會知道美國、日本、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波蘭等國家,捐助疫苗給台灣。如果更關心國際新聞的話,可能還會讀到以色列、巴勒斯坦永無止境的戰爭,又或是德國西部大洪水與地中海周邊森林大火。
其實,國際新聞和台灣的新聞一樣,每天都有不同事件上演著,只是範圍更大了、國家更多了,可以了解的面向又更廣了。
常會聽到家長詢問:「有什麼方法讓孩子更有國際觀?」「為什麼要讓孩子接觸國際新聞?」「在家庭或是在校園中,我們可以怎麼推動?它的重要性究竟為何?」這些都是我常接觸到的問題。
不可否認,現在是一個地球村,隨著資訊、網路媒介、個人自由意識的提升,全球訊息也傳輸得愈來愈快。試想,如果自己的孩子,只關注所居住的村落、縣市、台灣,這樣的孩子,未來有可能和全世界其他的人一起競爭嗎?也因著這樣的趨勢,孩子未來的競爭對手,可能遠大於現在我們所能想像。
其實,培養孩子的國際觀不難,對於國中小的學生,不用談得很深入,也不用談太多艱澀難懂的政治、經濟、金融貿易之類的話題,可以從很輕鬆、很生活化的角度切入。
例如,台灣這幾年推動多元文化,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了解不同國家、語言、種族、宗教、性別的人,進而學習尊重;還可以帶孩子認識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錢幣、服飾、交通、語言、建築、居住環境、生活習慣等等。
其實,「多接觸」就可以拓展孩子的視野,他們未必能深入了解,淺嘗輒止,有興趣再去探索即可。
我也鼓勵師長,可以在教室裡張貼一張世界地圖,或是買一個地球儀,上面可以有各個國家的簡介、國旗、特色文化等,讓孩子有機會透過耳濡目染的方式,慢慢接觸外面的世界。
以國旗來說,小學階段的孩子,視覺能力是很敏銳的,色彩的刺激對孩子來說更為強烈。倘若可以讓孩子多看、多接觸,他們很快就能記住各個國旗的樣式,慢慢地,就會對相關國家更有親切感。這種做法,對於國際觀的提升也有極大的幫助。
如果想要從地圖上出發的話,我也會鼓勵師長,可以讓孩子用Google Maps。親自透過滑鼠的縮放,去點擊某一個國家、城市,看看它和台灣的地理位置相距多遠,接著再細部看看城市內的街道、河流,或是帶入實境圖,將可以看到不同的商家、建築、人種、地貌,甚至是左駕、右駕等。這些新鮮事物,對孩子而言都是很有趣的,若他們想進一步探索,自然會再去搜尋相關的國家資訊。
帶孩子認識世界時,除了豐富的圖文,也要帶領著他們去關懷人文、省思生活。例如,某些貧窮國家,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們?又比如,某些國家深受天候所苦,我們可以如何省思自己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天下」,就是要誘發孩子從自身經驗去反思世界的種種現象,也就是所謂的人道關懷與生活素養。
我常跟師長們分享,雖然國際教育很重要,但大多數教師都不是專精的國際學者,更何況全球範圍這麼大,如何能了解透澈呢?但是沒有關係,只要保有一顆對世界的好奇心,就能夠帶著孩子們一同探索廣大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