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裝置能夠偵測使用者的健康狀況。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
人工智慧(AI)數位診斷工具不斷推陳出新,醫學專家指出,若能透過早期預警系統發現疾病,不僅有助改善治療效果,也能為醫療照護體系節省龐大資源,但這些數據的保管和使用,至今仍有爭議。
數位診斷工具能解決各種健康狀況,例如檢測癌症、分析急性中風患者的腦部掃描。「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ity Neurosciences)公司營運長索伊爾(Thomas Sawyer)博士開發一套軟體,受測者在平板電腦上進行認知電子遊戲後,AI就能判斷使用者是否出現反應遲緩或視覺識別能力不佳的跡象,據此研判使用者是否有認知障礙。
索伊爾指出:「這類軟體和工具能解決全球性的問題,提前發現使用者已罹患某種疾病,這會對患者和醫療保健體系產生重大影響。診斷方面的延誤,不僅導致全球醫療照護每年額外付出數兆美元,也危及患者的健康。」
索伊爾表示,數據分享和AI的應用,讓醫師能夠及早發現潛在疾病,進而提供適當的治療和生活方式建議;以老人癡呆症而言,若可提早發現並妥善處置,可能讓患者發病的時間延後數年,且大幅緩解惡化速度。
不過,這個領域快速展開數位化進程的同時,也引發隱私權的疑慮。以英國的一般醫療(GP)數據共享為例,英國公營醫療服務機構「國民保健署」(NHS)能透過資料分享,訓練AI軟體快速篩選多人的病歷,協助新藥物和新療法的開發。
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醫學教授瓦徹特(Robert Wachter)表示:「取用這些數據,理論上可透過AI更準確地完成大量分析,並提供更好的醫療資訊、更準確預測病情發展和醫療建議。」瓦徹特認為,NHS擁有龐大且多樣化的資料庫,可望受惠於AI醫療革命。
英國政府已宣布將成立NHS數位資料庫,收集該國所有GP紀錄,並開放給NHS和外部研究機構的人員使用。
美國4大科技公司Google、蘋果、亞馬遜和臉書,都表示有意參與數位醫學領域,也有興趣與NHS合作獲取數據。專家指出,這些科技公司可能正試圖把健康數據貨幣化,成為其他商業活動的一部分,例如廣告。
部分人士擔心患者的隱私外洩和個資遭到濫用,紐卡索公共衛生醫學顧問波洛克(Allyson Pollock)博士表示:「這些數據,對政府和民間研究機構來說都很重要,民眾希望自己的數據供公益使用,但他們擔心自己的資料被商業化、被用於牟利。」
NHS強調,這些資料只會提供給「合法把數據用於醫療保健和研究的組織,並且只取用所需的特定數據」。但工黨指控,NHS試圖把健康數據出售給商業利益團體,這項計畫沒有合法性。
英國慈善機構「健康基金會」(The Health Foundation)的迪尼(Sarah Deany)博士表示,健康數據通常包含人們希望保密的內容,例如重大疾病或心理健康問題,NHS須制定嚴格的匿名規定,才能把數據與外部組織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