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新冠病毒不斷突變,不僅增加防疫的難度,也削弱經濟復甦的力道。從以色列、英、美等國的經驗來看,儘管疫苗接種率過半數,但每日確診病例數仍再度攀升;東南亞各國因接種率偏低,疫情大爆發。致使許多港口發生塞港情形,加上原先缺料、缺工、缺貨櫃等事件,使得全球供應鏈大亂,若疫情無法回穩,情況將持續惡化。
新冠疫情自去年初爆發以來,各地實施封城,工廠停工導致全球供應鏈大亂,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越南、台灣從中受惠,不僅出口暢旺,廠商投資案件也大增。
去年底,以色列率先為全國民眾接種疫苗,如今以色列全民完全接種率逾六成,七月新增確診病例一度清零;但新一波Delta變異株肆虐,在確診個案中,有一半是曾經接受兩劑疫苗的民眾,因此以色列八月底展開全民接種第三劑,以提高保護力。
由於Delta變異株感染力超強,在全球引發新一波疫情。美國之音報導,Delta變異株重創全球供應鏈,恐加速美、中經濟脫鉤。從疫情爆發以來,在封城鎖國效應下,加速數位轉型,全球爆發晶片荒,從汽車、紡織、運動鞋、塑膠到金屬原料等都發生缺料、缺貨的情形。
《紐約時報》指出,晶片短缺問題使得豐田汽車宣布削減全球百分四十的生產量;由於部分設備短缺,英國的醫院必須延後一些血液檢測項目,問題至為嚴重。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研判,全球供應鏈大亂造成原物料、零組件短缺的情形,可要一至兩年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
全球供應鏈大亂,製造業缺原料、零組件之外,零售餐飲服務業也發生缺料,越南疫情大爆發,工人染疫遭隔離,使得港口運作效率降低,發生塞港情形,麥當勞部分連鎖店菜單上的薯餅因此消失,因為薯餅卡在越南港口,無法出貨。
新冠疫情導致缺料、缺零組件、缺貨櫃的問題,顯示全球經貿緊密相連,難以分割,也顯示其脆弱的一面。
疫情期間,民眾宅在家,數位通訊用品如筆電、智慧型手機、遊戲機、運動器材、烹飪器材銷量大增,海運缺貨櫃、塞港情形日益嚴重,運費也大增,從亞洲到歐洲的貨櫃價格更暴漲十倍。今年三月發生長賜輪擱淺於蘇伊士運河,七月歐洲發生百年最嚴重的水患,八月初中國大陸寧波港因一名工人染疫而暫時關閉,由於寧波港是全球第三大貨櫃港,這項暫時關閉的措施嚴重衝擊許多跨國企業的供應鏈。
新冠變種病毒愈演愈烈,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短期內難以善了,從晶片到薯餅,從運動鞋到醫療器材,跨國企業必須重新部署供應鏈,原先以為把工廠從大陸遷移至東南亞,就可以解決問題,如今東南亞各國本身疫情再次升高,嚴重影響經濟復甦的腳步。當先進國家開始追加第三劑疫苗時,東南亞許多國家連第一劑接種率都偏低,當務之急恐怕是先拉高疫苗的接種率,才能使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