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慨今】 聞法若渴 星雲大師 |2021.09.04 語音朗讀 348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僧辯法師,俗姓張,唐朝南陽(河南)人,自幼即為鄉里間小有名氣的神童。十歲時因渴慕佛法,亟欲出家,可是未能如願,於是在家研讀《維摩詰經》、《仁王經》。他理路清晰,口齒伶俐,閱覽佛經後還能講說給他人聽。隋文帝開皇初年,朝廷欲度三千人出家,僧辯也報名參加。這當中他年齡最小,考官抽考時,僧辯不僅對經典背誦如流,而且舉止穩重,應對得宜,終於獲准出家。有一年,僧辯駐錫於山西,他升堂講說《攝大乘論》,許多僧侶道士都前往聆聽。當講座幾近尾聲之時,道士們忽然開始問難,僧辯則廣徵博引,一一予以駁斥。圖/王騰毅論辯正熱烈時,忽然狂風大作,當風吹到道士所豎立的旗縵,頓時旗倒縵飄,有的縵帶還纏繞在道士身上,弄得衣髮紊亂,狼狽不堪。奇異的是,風吹到僧侶所立的旗縵,卻成為陣陣微風,旗縵只是井然有序的飄揚著。在場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僧辯淡然自若,絲毫沒有趾高氣揚,得理不饒人的氣勢。唐太宗貞觀年間,僧辯開始協助玄奘從事譯經工作,暇時依然講經不輟,許多教外學士、朝廷顯貴都來聽他說法,也對他非常恭敬禮遇。但是僧辯對於這些外在的榮寵盛名,都視若浮雲,始終秉持著謙沖自牧、好學不倦的態度;只要一聽說有那位高僧大德新開法席,必趕往聆聽。他這種聞法若渴的態度,在當時可說少有人及。釋初參曰:佛言「一切眾生,欲出生死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有助道之力,故必須聞法。即令如僧辯之大根器者,尚且勤於親近善知識,多聞薰習,何況我們這些螢火小智者,更須以謙沖虛心的態度,尋師求道,聽經聞法。過去的學人,因佛法求得不易,對聞法莫不抱持著「如饑受食,渴飲漿想」之心;因此有大德熱心講法,學子應存「稀有想」, 且以虔誠恭敬之心聽法,才能聞法受益。圖/資料照片 前一篇文章 【老師的話】 有您真好 下一篇文章 【叢林風光】 叢林學院線上聯合畢業典禮 有您真好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2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3中職明星賽 挑戰8萬觀眾紀錄2025.07.1804人間社新聞研習營 傳遞真善美2025.07.1605環保音樂劇在河邊 光明大學攜手社區演出2025.07.1606【人間行腳】馬蹄踏過2025.07.1607響應跨宗教慈善 多倫多佛光人高空跳傘2025.07.1708南非德本協會捐輪椅 點亮受贈者人生2025.07.1509【臆想截圖】夏天的氣味是白色的2025.07.1510萬年寺播撒善根 祝福佛光寶寶2025.07.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叢林風光】短期英文佛學班 9國學子學習人間佛教【叢林風光】 叢林獅子吼傳燈人間【叢林風光】 深研義理 以學養行【叢林風光】 人間佛教社會應用【叢林風光】叢林易地教學 悲智願行的實踐【叢林風光】易地教學 集體創作 眾中有我 作者其他文章星雲大師:供養的種類《星雲法語》人生四品星雲大師:四藝與人生星雲大師:如何養性星雲大師:正信之美星雲大師: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