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黍懸蒲俗共誇,漫驚蹤跡滯天涯;海東五日標新樣,兒髻環簪虎子花。──朱仕玠〈瀛涯漁唱〉
作者在詩中自註,說虎子花即月桃。每年仲夏開花時節,剛好在端午節前後,「台人取其葉以為角黍」(角黍為棕子的古稱);因此月桃和菖蒲、艾草一樣,已成為台灣端午節的代表植物。人們除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及榕樹枝外,亦常摘採清豔的月桃花,插戴於兒童頭上,以為佳節點綴。南部及東部地區,至今仍保有端午取用月桃葉包粽子的習俗,其特異的香氣與一般竹葉截然不同。
月桃所屬的薑科植物,是熱帶地區主要的代表植物之一,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喜生長在潮濕的林地下層地表,耐陰性極強。月桃分布範圍極廣,除常見於台灣全島低海拔山野外,尚分布華南、馬來半島、爪哇、琉球、日本等地。
月桃古稱玉桃。歷來中國古文獻記載甚少,僅明代《植物名實圖考》一書將其列為群芳類,有極短的文字介紹,說「葉如芭蕉,抽長莖,開花成串,花苞如小綠桃」;又說「偶一有之,故人罕見」,是長久以來被忽視的植物之一。台灣古文獻記載亦少,要到清康熙年間撰成的《諸羅縣志》(一七一七年)才有登錄,上述朱仕玠的詩作則又相隔了約莫五十年的時間。
月桃直立的「莖」,其實是葉鞘環環包被形成的假莖。將葉鞘剝取後壓平晒乾,可用來編成繩索、置物籃或草蓆等,在日本時代曾是重要的手工業產品;直到今日,仍是中南部及東部鄉間很特殊的民俗技藝,偶可見販售。種子具辛香味,被用作同科藥材植物──砂仁的替代品,是製作爽口沁涼藥品「仁丹」的原料,至今猶有使用。(遠流出版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