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潘楠慕
位於喀什米爾城市斯里那加(Srinagar)的拉薩(Lhasa)餐館,採用塔式屋頂和木質外牆建成,充滿西藏風格;餐廳老闆薩雷夫(Abdul Rehman Zareif)表示,五十多年前他開設這家餐廳,部分原因是為了協助保護西藏文化,客人也以西藏流亡人士為主;不過,如今許多上門的顧客是喀什米爾人,顯示雙方的文化已隨著時間融合。
薩雷夫在一九五九年逃離西藏後,來到了喀什米爾,最後決定在此地經營餐廳;目前餐廳已由薩雷夫的幾個孩子接手,他們表示:「父親非常喜歡家鄉的食物,那讓他想起以前的村莊、家人、童年和快樂的回憶。」
當初流亡至喀什米爾的西藏難民多達數千人,對這些流離失所的藏人來說,最難割捨的事物之一是食物。一名在拉薩餐廳用餐的顧客說:「沒有人比流亡者更在意家鄉的美食,每一口都讓人想起故土的一切,包括天氣、市場、黃昏時回家、與家人在後院交談或圍著桌子聚會。」
拉薩餐廳不僅供應藏族美食,目前也提供喀什米爾食物,讓顧客自由搭配。薩雷夫說:「現在多數常客都是當地的喀什米爾人,他們喜歡藏族食物;經過這些年,我們已經被視為喀什米爾社會的一份子。世界各地都有民族衝突,但喀什米爾不同。」
二○一九年印度政府撤銷喀什米爾的自治權,引發當地激進組織不滿,甚至襲擊外來族群;許多外地勞工被迫離開,但藏人未受影響。薩雷夫說:「沒有人被傷害,五十多年來,我們不曾受到騷擾或恐嚇,甚至沒有零星事故。」
薩雷夫表示,最初開設餐廳時,他們既興奮又緊張,「我們透過這種方式復興我們的文化,並邀請當地人參與,但我們也急切地想知道喀什米爾民眾是否會接受這種新食物。」
薩雷夫指出,餐廳業務最初並不理想,「那時沒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的食物,我們是外來者。」不過,在薩雷夫努力經營下,餐廳生意漸入佳境,目前每天可賣出數百盤饃饃(momo)。
薩雷夫戲稱:「饃饃已經成為喀什米爾的主食。」他強調,自己創業成功,展現了藏族對家鄉的嚮往,以及與喀什文化的逐漸融合,「同化是必然會發生的狀況,會緩慢而穩定地發生。我們在喀什米爾落地生根,新一代的藏人在膚色和血統上是藏族,但在生活習慣、語言和風格上,他們是喀什米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