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詩豪
讓許多大小朋友著迷的恐龍,其魅力歷久不衰。但可能會有少部分同學會提出疑問:「為何現今動物的體型都比恐龍要小得多?」這其中原因恐怕是「時空背景不同」的關係。
按照常理,愈大的動物需要的能量愈多,進食需求也會愈高,那些巨大動物們通常整天埋首進食。而比起會移動的獵物來說,草食來源又更容易取得些。看到這邊我們已可以合理推測,大型生物很適合進行草食策略──據科學家推測,大多數的恐龍的確也是草食性為主。
但恐龍在稱霸地球之際,地球尚未演化出青草,若想要吃綠色植物,主要來源還是樹上的葉子。這時若能愈高大、脖子愈長,就能吃到更高的樹葉。想要有高大的身軀配上長脖子,相對的也必須要有長尾巴才能保持平衡。
不僅如此,該種動物的骨骼必須粗狀,也要有能承受體重的粗壯四肢,才好讓更多肌肉附著其上。為符合當時環境的需求,最終出現了恐龍等大型動物。
隨著後來植物演化的多樣性,如今草食動物已沒有那麼「巨大體型」的需求,也就順理成章變得比較「迷你」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