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彥佑
開學之際,也是教師可以初步看出孩子能否在這一年順利學習的時候。在許多的廣告中,常可以看到「黃金時期」的字眼,其實在教學現場,確實有類似的現象。
九月即將開學,此時是親、師、生與校方最為忙碌的時候,但我們是否也該去思考,究竟是在忙些什麼?我們所忙碌的事,可否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可否讓教育的推動,變得更有前瞻力?
我常和老師、家長們分享,一定要好好掌握「九月」的關鍵期。為什麼呢?因為七、八月暑假期間,老師不在身邊,有些孩子會處於夏日學習失落(summer learning loss)的情況,也因此,九月回到學校,將是彌補、重拾師生互動的第一道關卡。
在教學現場上最常看見的,便是孩子完全忘記之前所學的基本能力,導致有銜接性的課程進度嚴重落後。此外,也常見孩子仍沉浸於暑假的美好時光,所以開學前幾周,往往有睡過頭、遲到、忘記帶學用品、在課堂上無法聚精會神等諸如此類的現象,都須要親師共同為孩子把關。
此外,部分孩子可能因為要離開家庭,待在學校長達八個小時,而對家庭產生依戀情結;剛升上一、二年級的孩子,也可能因過度依賴父母,而哭嚷著不想上學。
九月重返校園,開始過著群體生活,能否適應班級順利上軌道,亦是孩子學習的關鍵。
因此我常跟老師分享,九月伊始便要馬上立下班規,並確實執行,一開始就把班級塑造成想要的模型,千萬不可拖延或鬆懈;一旦塑造成功,十月、十一月微調即可。而家長可以做的,便是和老師站在同一線上,多加配合。
例如,老師要求孩子寫字必須工整,那麼家長便要盯著子女寫字、檢查作業,有家長的合作,孩子當不至於寫得多差;又或老師要求孩子準時到校,家長便應盡可能地提早出門。家長的反應與行動,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否尊重老師,因而間接地影響到孩子個人與在群體中的表現。
在我的教學經驗中,也印證了九月就是關鍵期,一定要好好掌控。只要親師相互合作,勢必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力。
以自身經驗來說,九月、十月,我會確實執行某些要求,並讓學生感受到「非做不可」。
例如,每天背一個成語,小組長驗收不過關就得延後下課;又例如生字作業,一筆一畫都得要在格線位置上,若書寫不正確就要反覆臨摹;另外也會要求每位學生上台發表、歸納表格、畫結構圖與分享大意。九月剛起頭時會稍微辛苦,但十月中過後上了軌道,便能苦盡甘來。
這樣的模式,亦可運用於父母對孩子的管教,許多領導者新官上任時,也會依循同樣的模式。寧可一開頭就訂下牢不可破的原則,也不要事後大費周章、事倍功半地收拾殘局。
在我的理念中,這稱之為「關鍵點」,英文的說法是「key point」,在許多技術層面稱為「眉角」,落在課程精神中則稱之為「核心」,其內涵大多十分類似。
而掌握了關鍵之後,接下來便是「落實、檢核、再提醒、再落實、再檢核」,讓這樣的循環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自然。久而久之,師生或是親子之間的關係,就能變成你所期待的樣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