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育女】 放手,孩子才會長出力量

文/尚瑞君 |2021.08.22
1915觀看次
字級
作者簡介 尚瑞君 中興大學(現為台北大學)法學士、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喜歡文字,也喜歡孩子;喜歡當孩子,也喜歡當女人;享受生活,也享受成為母親。因為母親這個身分與角色,徹底感受到女人的柔與韌、苦與樂、彈性與限制。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曾經讓職涯停頓,現在分享陪孩子長大的歷程與省思,卻開啟了寫書、演講等不同的職涯人生。另著有《優雅教養:傾聽、陪伴、愛,教你解讀孩子的心》。

文/尚瑞君

只有能夠真正自主與自律的孩子,才可以在自信的心中,長出承擔自己生命責任的肩膀。

竑勳曾在寒假期間,因為手指意外受傷而動手術復位,在開學仍要持續復健。一開始,在放學後我先帶他去做了幾次復健,之後便鼓勵他可以自己去。於是,他找了同學陪他一起前往,也很開心地跟我分享復健的過程。

父母的責任,是要訓練孩子嘗試的勇氣和持續的恆毅力。也許孩子有時候會害怕、會偷懶、會沒有勇氣嘗試,但只要多鼓勵、多肯定,孩子相信父母的力量會接住他,他就可以靠著父母穩定的支持力量,勇敢踏出舒適圈。

每一天的教養,都是為孩子獨立的那天做準備,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有許多艱辛挑戰,我們一定會心疼不捨,但千萬不要過度干預孩子,他的生命要讓他自己負責。唯有父母放開不捨的手,孩子才可以長出不再依賴的心。

在孩子開始上學以後,我才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是放手,又該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放手。

祐亨在滿四歲後,進入幼兒園學習。因為進入蒙特梭利體系的幼兒園,他每天就是在學校快樂地學習工作和遊戲,沒有任何的回家作業,所以也不用帶書包。

他剛進入小學時,我跟路上陪孩子上學的家長一樣,會幫孩子拿沉重的書包,只希望他可以不用背得那麼累。有天放學去接他時,他說:「媽媽,老師說我已經長大了,不應該讓你拿書包。」

我好奇地問:「老師怎麼會知道媽媽幫你拿書包?」

他說:「因為老師說她在路上看到的。」

從那一天起,我就沒再幫他拿過書包。兩年後弟弟讀小學,我也是採取同樣的做法。因為老師說得對,孩子已經長大,有能力負荷自己的書包,我要讓他學著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因為心疼他的辛苦,反而阻礙了他的成長。

兒子們剛上小學時,我也曾幫忙送過他們忘記帶的東西,也曾陪著他們放學後回到學校去拿東西。後來,學校一直宣導,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事負責,我就停止了這樣的幫忙。

過度代勞的父母並不是愛,而是妨礙。

竑勳念小四時,有天放學回家時說他們班的○○同學失蹤了。在學校四處都找不到人正準備要報警時,她媽媽打電話到學校說他回家了。原來他因為功課沒寫完,怕被老師處罰,在家附近晃了一下,最後決定還是回家。

孩子如果在學校被老師處罰,爸媽千萬不要在孩子回家後又再度責罰,這樣孩子的心靈會受到雙重打擊,而可能不敢跟父母說在學校發生的事。只要讓孩子把犯的錯改過,並記得下次不要再犯。

孩子在學習中長大,我們則是在學習如何當父母。他們學著對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大人也學著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生命,引導與陪伴他,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一切負責,而不是處處插手與干預,甚至代勞他可以自己做的事。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要常常省思,什麼要做,什麼不要做。

不讓孩子吃苦,

這世界會讓他更苦

我天天都會聽孩子分享學校的事,有時也會互相討論。不管是讚揚,是處罰,是同學的相處,或是老師的上課,特別是有其他家長在群組上問起與質疑孩子在學校被處罰的事時,我都會跟孩子們再深入聊聊。

老師的處罰,一定事出有因。所有的同學接受一樣的規則,交一樣的作業,大部分的學生和家長也都能接受這樣的規範與獎懲。群體的社會,要大家相安無事,又可以順利發展,一定有既定的運作模式。父母給孩子的愛需要量身訂做,但是不能要求老師也為每個孩子施以專屬的個別對待。

父母不要因為過度的擔心與焦慮,幫孩子築起一道又一道的防火牆,搭建自以為「對孩子好」的溫室,讓孩子失去跟外界的探索與連結,這樣不是愛,是妨礙了孩子的成長,傷害了孩子的自主和自律的發展。

只有孩子成為了自己的主人,並且學會遵循一定的生活紀律,他才能真正管住自己。只有能夠真正自主與自律的孩子,才可以在自信的心中,長出承擔自己生命責任的肩膀。

有一次,孩子們在與我分享學校發生的事情時,祐亨提到,他們班上有個家長因為過度保護小孩,總是常跟老師反映孩子在校好像受到委屈。他說:「我覺得他有點可憐,他媽媽替他設想太多,關心過頭,會讓他長不大!」的確如此。

負責任,不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而要透過不斷地摸索與學習。這個過程,很多是辛苦與挫折。如果受不了在繭中孤寂的沉思與等待,耐不了破繭而出的擠壓與疼痛,孩子將永遠變不成可以展翅而飛的蝴蝶。如果大人捨不得讓孩子承受第二次脫離子宮的孤絕與寂寞,無法助其學會自省與反思,那就不能怪孩子被養成是爸寶、媽寶了。

(摘自《剛剛好的管教:放心與放手,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時報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