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沛超
擁有跨學科綜合型的學術背景,是武漢大學心理學碩士、哲學博士,被譽為「中國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研究方向為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整合與本土化、文化與精神病理學。在國際刊物《心理學前沿》、《國際應用精神分析雜誌》,以及中國國家核心刊物《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參與編寫《臨床心理學》,譯著有《人類本性》等。
文/張沛超
你在沙發上蹺著二郎腿,可能是在看影片或者聊天。時間久了,你腿可能會發麻。但是這個時候你還沒有動,所以你不覺得自己的腿不對勁。如果這時門鈴響了,快遞來了,你要去接快遞,你把腿放下來,就會很清楚地知道你有一條腿了。麻的是左腿,你就能夠意識到你有一條左腿……
我們的心也是這樣,當它出問題的時候,你就意識到它的存在了,尤其是當它礙你事的時候。你明明想升職,但是你一旦面對老闆,你的心裡頭就像一下子釋放了很多恐懼一樣,讓你遠遠看見老闆的時候掉頭就跑。這樣的話,你就知道某個東西不聽你的話。你就知道,「這個東西的確存在,它也不是完全聽我的,雖然它跟我有這樣的關係」。
所以我們的各種心病,如果說有好處的話,那就是它們逼著我們不得不把自己的視角從外界轉向到內心。說到我們的心病,這裡的「病」大家要稍稍地放寬一點理解,不一定是診斷標準上的精神心理障礙,不一定到那種程度。比如你很孤獨,儘管你不屬於孤獨症(即自閉症),也有非常瀰漫性的、深刻的孤獨體驗,這個體驗會使得你對外界的興趣變少。很多時候你都像背著沉重的負擔一樣,沉重的負擔就是你內心的這種感受。
我們有沒有心病這回事,其實不是自己說了算的。如果是我們說了算該多好。有很多人都寧願自己有身體疾病,也不願意自己有心理疾病。因為身體的苦,它其實要傳遞到心裡才是真的苦。
心病具有使得心轉向內在的可能性,但是這畢竟不合乎我們的天性。我們心的天性就是攀緣,就像把一個猴子放在一棵樹上,牠總是要不停地攀爬的,不會待在那兒不動。所以一般來說,除非你經歷了一種專門的觀察心的訓練,否則一般來說我們不會主動去這樣做。
哪怕我們的心被某種感覺占據,而變得沉重、變得苦,我們的本能反應還是:「我不要看它!我要在心之外尋找心病的答案!我要看一看,是誰把我弄得這麼不開心。我要麼搞定他,要麼逃離他。」
歸因於外界比較方便,因為外界是我們很容易看得到的,比如我出身不好、我的家庭不好、我的公司不好,或者我的風水不好、我的身邊人不好。這些都有助於使我們把內心的某種不好,神奇地搬運到外界。
我們在臨床工作當中,來訪者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心理問題。有些人口口聲聲說:「我需要往內看一看,你幫一幫我,我真的需要在內在世界裡好好尋找一下答案。」你不要信以為真。當你試圖做一些詮釋性的行為,把他某些外在的表現連結到他的內心活動的時候,對方可能會有很激烈的反應,甚至可能就不來諮詢了。
如何轉向內心
我們要讓一個人的目光轉向自己的心,不要只是把問題歸結於外界,或者在外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通常而言,這樣的過程不可能很順利,這是由我們心的本性決定的。如果我們心的本性就是喜歡觀察自身,那根本就沒有必要提這樣的一個心的轉化了。當我們提到把心從外界轉向自心的時候,往往要注意它不是一兩次就能完成,可能需要很多次。慢慢地,這樣的一種轉化、轉向會使得來訪者,或者說即使不是來訪者,是生活當中的人,慢慢地熟悉自己的心。
首先,要知道自己有心這回事;接下來,知道自己的心很複雜;慢慢地,在自己的心裡找到問題的答案,或者說這件事情的真相;一旦嘗到甜頭,可能就會自發地去完成這樣的一個轉向,對自己的內心愈來愈感興趣,每天的生活都成了一個觀察心的透鏡。
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所化現出來的。所以你生活裡的這一切,那個膠捲影片,都在自己的心裡頭。一旦你對這一點愈來愈確定,你就會忍不住地想看一看,這膠捲裡頭除了我已經看到的部分之外,還有哪些我不知道的?我甚至要在它還沒有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之前,先去了解它。這樣一來,心的轉向就變得沒那麼困難。就像你去攀登珠峰,周圍的景色實在很漂亮、很罕見,這本身就是這樣一種轉向的獎勵。一開始要轉的時候可能很困難,但是只要你不放棄,慢慢地轉,這樣一來最終也會很輕鬆。
(摘自《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方舟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