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河南洛陽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由於在政治改革運動中失敗,被貶職到朗州。其作品大多簡捷明快,帶著雄渾氣勢。他被白居易稱為「詩豪」。
劉禹錫從小與佛有緣,童年時曾陪侍詩僧皎然、靈澈;後在貶謫生涯中,對佛教有更深的接觸。
唐代正是佛教的鼎盛時期,朗州也是佛教聖地。劉禹錫在此地跟許多僧人有交遊,互相切磋佛理,如仲制、靈澈、義舟、景玄等僧侶;歷史記載,他甚至跟日本僧人智藏也有交往。
因此,他為僧人作了不少交遊酬唱之詩,例如〈贈別君素上人〉:
窮巷唯秋草,高僧獨扣門。
相歡如舊識,問法到無言。
水為風生浪,珠非塵可昏。
悟來皆是道,此別不銷魂。
他常在詩中表示誤入塵世之苦及靜心修道之樂。他在〈謁柱山會禪師〉寫:
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弱冠遊咸京,上書金馬外。結交當世賢,馳聲溢四塞……吾師得真知,寄在人寰內。哀我墮名網,有如翾飛輩。瞳瞳揭智燭,照使出昏昧。靜見玄關啟,歆然初心會。夙尚一何微,今得信可大。覺路明證入,便門通懺悔。悟理言自忘,處屯道猶泰。色身豈吾寶,慧性非形礙。思此靈山期,未卜何年載。
劉禹錫也寫佛教碑銘,如〈六祖惠能禪師碑〉、為湘潭唐興寺儼公、牛頭山第一祖法融大師、楊岐山故乘廣禪師等撰寫碑文。
除了跟佛教有關的詩文,其他作品也有獨特成就,如其〈陋室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全文寫出詩人身居陋室,卻有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和高尚品格。
從劉禹錫的詩文當中來看其人,不難看出其意志曠達高遠。只可惜他在官場鬱鬱不得志,唯有借其文學作品表達自己的志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