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思潮》人心的地圖

岑逸飛 |2007.10.15
364觀看次
字級

坊間談起掌相,總是有所混淆。其實看掌和看相,是兩個系統的學問,一些懂得看面相的,不一定懂得看掌;看掌的也不一定懂得看面相。如果兩者都懂,才可以掌相同參,互補不足。

看掌屬於手相學。其起源很早,根據現今印度各地廢跡,壁畫所殘留的古老記錄,都可以了解到手相。古印度典籍《吠陀經》對手相學已有記載。

手相學英語叫 Palmistry,但運用時並不限於手掌Palm,而是從手指到手腕,甚至連指甲都在觀察範圍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便曾明確論述手相。西方早期的手相學,與占星學有關,其手相系統,以食指代表木星,中指代表土星,小指代表水星。手掌上凸起的部分叫「丘」,以金、木、水、火、土以及太陽、月亮命名。

中國手相學也是歷史悠久,遠至周朝已盛行。西漢時有女相士叫許負,《史記》曾記載其事跡,敦煌保存有她的五卷《相書》寫本,其中便有《相手篇》。

如今坊間一般看手相的,多是以西方手相為本,中國手相學為輔,不單只看掌紋,也看掌形和掌質。而無論如何,根據手相推斷吉凶禍福,似是太離奇。即或是一種「密碼圖」,仍未能徹底破譯。但西方已有心理學家創立「心理手相學」,認為人的個性與潛在的心理毛病,都能從掌紋辨認。

至於中國面相學,也是源遠流長。中國最早的相士是東周的叔服,據《左傳》記載,他曾為公孫敖兩個孩子看相,認為公孫敖的兒子「谷」,其地閣(即下頷)豐滿,晚年運氣很好,子孫興旺。

傳說春秋時一個叫姑布子卿的相士,離孔子五十步看孔子相貌,對孔子學生子貢說,孔子是堯顙(「顙」即額頭)舜目禹頸,嘴部似皋陶,是聖人相貌。

另外,《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及戰國兵家尉繚,曾為秦始皇看相,指秦王為人「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不可與久游。」

意思是說,秦王鼻尖似蜂,眼睛長形,心胸如猛禽,其人缺乏仁愛,而有虎狼之心,窮時可禮讓下人,得志時則輕易置人於死地,不可和他長久往來。回顧歷史,秦始皇果然在未統一六國時忍辱負重,統一六國後就來個焚書坑儒。

中國相學在戰國開始流行,當時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也很會看相。在澠池之會上觀察秦將白起的瞳孔和眼神,判斷其性格剛強暴躁,「可也持久,難與爭鋒」,從而制定正確的戰鬥策略。

相學到兩漢發展迅速,像漢高祖劉邦看相的事蹟,《史記》就有記載。劉邦當泗水亭長時,相士呂公說他的面孔像龍、鼻子豐隆、鬍鬚漂亮,左大腿生有七十二顆黑痣,其相「貴不可言」。呂公甚至願意把其女兒許配給劉邦作「箕帚妾」。

面相不是中國獨有,西方也有自己的一套。中國面相是經驗歸納,西方面相則有其心理學根據。

美國心理學家貝拉克(Leopold Bellak)及柏克(S.S.Baker)所著的《解讀面孔》(Reading Faces)一書,便是以解剖學、行為科學角度,闡述人的行為、心理和社會等因素,如何對人的面部表情產生影響,說明人的性格如何對面孔在後天成形和生長過程中發生作用。

中國相學,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氣色、體態等推測吉凶禍福、貴賤夭壽,最有名的是《麻衣神相》,傳說是宋初易學家陳希夷的師傅麻衣道人所作。所謂觀人八法:「威、厚、清、古、孤、薄、惡、俗」,成為面相學的基本功。

其實細察中國相學原理,在於古人認為,人命稟於天,因而人的外在表徵,關涉到不同命運的深層意蘊,只要把握規律,就可以探測其中的命運資訊。

但荀子的《非相篇》否定相學,認為:「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全是無稽之談。他主張衡量一個人的標準,要看其心術是否正。相貌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亦即不能以貌取人。

荀子舉例說,桀、紂身高貌美,該是傑出人才,但是他倆壞事做盡,身死而國亡。孔子相貌則甚醜,周公身材像一株枯樹,皋陶臉色像剝皮瓜,禹走路像跳屍,堯舜有三個瞳仁。

荀子之說,以為看相是看美醜,頗引起爭議。中國相學可說是古代的生命符號學,近於今日的心理分析。佛經上說,相隨心轉,人的面貌會變,所以最重要是修心,心好便是相好。相是福德,福德愈大,相貌應該愈好。

其實不管是看掌或看相,掌相僅是一種粗略的統計學,不必盡信,或可作為觀人的參考,而且要緊記「相由心生」,「境由心轉」,掌和相都是人心的地圖,掌紋和面相可以改變。或不妨以這種「人心的地圖」視為一種適當指導,從而發展積極而自主的人生。(讀者文摘十月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