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閉幕,各國選手在新冠疫情威脅下,盡力表現最優技能與運動精神;有奮戰的老將再造巔峰,有初登大賽就奪冠的十四歲少女,令人驚豔。觀賽者能看見運動員勝惜對手、敗無仇怨的不凡氣度,也見證政客蹭奧運挑撥情緒,煽動仇恨。網路虛擬世界,有很多褻瀆自爽之論;但賽場中仍處處上演相惜、互助與信實的畫面。
運動比賽可愛處,在於激烈競爭後仍能惺惺相惜,分出勝負的選手相互致意,接著是反求諸己。丹麥羽球王改中文名勤學中文,細察中國選手戰法,東奧一舉擊敗大陸強將奪金;賽後對手讚他表現很棒,值得這場勝利,他回以感謝,雙方交換球衣紀念。中華隊女拳手說賽中會油然生出想揍倒對方的感覺;但賽後互相擁抱,自認勝負都能借鏡對方,學習改進。
東奧賽場上,教練與選手分屬不同國家或地區,並無違和。中華隊曾送田徑選手赴美訓練,聘韓國教練指導跆拳道選手,東奧奪標的桌球小將曾赴大陸加入對岸國家隊一起練球,女子羽球一姐常年移地訓練。他們從對戰各國選手中擴大眼界、養成器度、得到友誼;中華羽球女單選手金牌戰失利,印度選手來安慰,感動很多人。
東奧田徑賽登場後,網路分享一則九年前的賽事與畫面,一名西班牙跑者見肯亞領先的選手誤判已到終點線,從後推肯亞選手前進並奪金,而自居落後。賽後受訪,西班牙選手說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正常比賽情況下他不可能超前,對方才是真正的第一名;他如果藉機奪金,回家何以面對媽媽。
可惜賽場上選手的相惜互勉、養成階段的跨域互助、跑道上的誠實不欺,很難複製於政治場域。東奧賽前與賽中,民進黨或附隨者亟欲更名台灣隊出賽,未遂即反證中國打壓;但世無台灣國,卻有中華民國與行之有效的憲法,選手以中華台北隊之名亮相國際大賽,勝績載諸中華台北隊而非中國大陸隊,未減運動員光彩。
但美國共和黨眾議員貝肯抓住台灣內部的隊名分歧,推文呼籲國際社會,應讓台灣用自己的國旗與國歌參賽,停止討好中國共產黨;還藉《紐約時報》內容,指台灣男羽雙人組得金牌,中國網友不悅,煽動兩岸人民情緒。美國《外交家》雜誌也用「台灣,對不起,是『中華台北』在奧運表現棒極了」的標題諷刺中國,指許多台灣人希望選手能宣示來自台灣。
台、美政黨或政客蹭奧運,為選手加油,不忘包藏升高仇陸氛圍的企圖,故意忽略兩岸選手相惜、體壇互助之實。中美對抗正烈,美國議員發聲助台,意在貶損大陸;來日一旦台灣選手失去奧運舞台時,美國議員有何能旋乾轉坤。
政客不仁會激化網民對峙。中華羽球男雙擊敗大陸對手奪金,陸網謔稱:「怎麼國家隊輸給了省隊。」統計奧運金牌數,大會紀錄中國輸美國一面居次,陸網則稱加計中國台灣與香港隊後,倒贏美國兩面居冠。台灣選手贏獎牌時會說讓世界看見台灣,想唱國歌;台灣藝人稱自家選手為國手,都遭陸網攻擊,亦顯虛妄不實。虛擬世界對峙混合戲謔與較真,但未必是極端意識的衝突。
東奧像三稜鏡,折射出政黨政客、網工的恨怨、分裂與偽善,也體現運動員的相惜、互助與信實,相較運動員可愛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