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偶然在水果攤看見「頻婆」,這種四、五年級的零食已經很少見了,有人問老闆娘是什麼,答稱是「品彭」(音),還傳授烹煮的方法,讓人不禁生起懷舊之情。
頻婆,為梵語及巴利語bimba的音譯,意譯相思樹。梧桐科常綠喬木,原產於印度,隨佛教傳入中國,果實為鮮紅色,稱為頻婆果、頻婆羅果,又音「賓婆」、「苹婆」等,乃取其同音或相似音,閩南語「品彭」,是時代演變下的發音,應該稱之頻婆。
連雅堂《台灣通史》謂:「賓婆:種出西域,漢代傳入中土。樹巨葉大,春初開花,成穗結實,有房,外青內紅,熟時自剖,有子二、三,削皮見肉,如卵黃,故亦名鳳凰卵。煮湯和糖,味勝栗子。」闡釋了頻婆的外觀和特性。
頻婆又稱「鳳眼果」、「潘安果」、「吉祥果」,樹葉可當粿葉,夏天結果,黑色果實就是鳳眼果,恰似嫵媚誘人的鳳眼。
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描述:「頻婆果,極鮮紅可愛,佛書所謂唇色赤好如頻婆果是也。」而中國常以「貌似潘安」形容男子俊俏,是否因此被冠上「潘安果」之名,頗耐人尋味。
依照廣東的習俗,七月七日乞巧節民間風俗,就以頻婆祭祀七姐,又稱為七姐果。
另外,《嶺南雜記》記載:「頻婆果……其皮有數層,層層剝之,始見肉。彼人詈厚顏者曰頻婆臉。」頻婆果仁有多層皮,罵人厚臉皮者,就被稱為「頻婆臉」,倒是有趣的形容詞。
頻婆果成熟時為深紅色,撥開莢殼取出種仁,用水煮熟後,剝去種仁外皮及中皮,風味類似板栗;或放進炭火中烤十多分鐘,口感香綿Q彈,有股獨特的香氣;也可燉煮湯品,有健脾益胃、消食及解毒殺蟲等功效。
如今頻婆樹產量大減,即便鄉間仍有種植,因樹太高採摘不易,不符合經濟效益,加上剝除果肉不易,愈來愈少人販賣,下次有機緣看到,不妨買來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