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騎車時,偶然瞥見在路邊空地練跳繩的孩子,我突然想念起拳擊課。圖/泱汀
文/謝瑜真
前幾天騎車時,偶然瞥見在路邊空地練跳繩的孩子,我突然想念起拳擊課。
那時是冬天,每個禮拜四晚上都要騎著車穿過冷風,來到空曠的體育館。教練是個壯實的中年人,雖然總是笑瞇瞇的,但感覺得出身經百戰,在左邊上排牙齒中,還有某場比賽後留下的「榮耀缺牙」。第一堂課他看著我們,笑笑地說:「我們教的不是有氧拳擊,是比賽取向喔。」我想他的意思是:我們是要打真的。
我曾經從影劇中對拳擊產生幻想,但實際練起來,卻深深感覺不好上手。光是將基本動作塑型便要練上許久,之後練習抓住出拳的手感,要將身體想像成一個彈簧,下半身從腳尖、膝蓋,至上半身的腰、肩胛、手肘、手腕出力,只要一個部位沒使好,拳頭的力量就會像少畫了一層浪的《神奈川沖浪裡》。練了一個月後,我才打到沙包,那時的衝擊感還留在我的指節上。
後來,因為疫情的關係課程停課。教練還是跟我們說:「有空的時候,可以練練跳繩,訓練步伐。」我知道,拳擊課還沒結束。
夏日已至,我流著汗珠一邊騎車,一邊複誦:腰、肩膀、手肘、手腕,腳尖、腰、膝蓋、腳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