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玉澄
指腹為婚、媒妁之言,是舊有的婚嫁方式,幾乎都略過了求婚的程序。
至今,滿城盡是自由戀愛,求婚就成了邁進婚姻前的臨門一腳,傳統的送花、送戒指……已嫌呆板,就是掛看板、飄氣球的求婚方式也淪為小菜一碟。市面上已有教人「求婚的一百種方法」的創意公司,總要把求婚的過程,演繹成一齣過程懸疑、賺人熱淚又動人心弦的喜劇。
我喜歡結局圓滿感人的喜劇,常常在YouTube上觀賞各式各樣的求婚影片,像是彌補過去的失落與遺憾。成長在上世紀五、六○年代的我們,也有類似求婚的過程,只是少了甜蜜,像極了協商。「你看……我們要不要在一起?」沒有一點浪漫,還多了些猶疑,彷彿在辦一件不確定結果的公事一樣。
最近,張姐說起當年自己被求婚的過程,要我們猜猜向她求婚的是誰?大家心想,當然是她老公啊!結果答案竟是未來的婆婆!
張姐說,未來的婆婆就住在同個眷村,裹著小腳,三不五時就來家裡串門子,手裡還提著禮物,不厭其煩地說:「我家那個愣小子,不會說話,卻是老實人,嫁給他不會吃虧。」或是,「我家那個愣小子,娶到像你這樣的媳婦,是三生有幸、祖上有德。」又或是,「如果那愣小子沒娶到你這媳婦,我死也不瞑目。」
張姐說:她那樣軟硬兼施,有時笑、有時哭地為子求了三個月的婚,我怎能不答應!
求婚方式百百種,想想自己商量公事般的求婚,雖不浪漫,應該還算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