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遇赤松 文/鍾玲 |2021.07.29 語音朗讀 120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2001年攝於湯森港赤松住家外的竹林前,左起赤松、作者、邁克·奧康那。圖/鍾玲2019年在蘇州寒山寺的「和合祖庭」影壁前,右起:何善蒙教授、赤松、作者。圖/鍾玲赤松英譯的寒山拾得詩歌集,2000年出版,譯者名為「Red Pine」。圖/鍾玲 文/鍾玲我三次遇見赤松,一次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湯森港、一次在浙江天台山、一次在江蘇蘇州。你問是遇見仙人赤松子嗎?不是,但他跟這位上古仙人有關係。「赤松」是美國作家、翻譯家比爾·波特(Bill Porter,1943─)的筆名,他因仰慕道家的赤松子而以此自號,英文筆名為Red Pine。赤松在台灣住二十年,娶了台灣太太,在台灣學中文、研究佛經和中國古典詩,並且把它們翻譯成英文出書,他還探訪大陸藏在深山的隱士、修行人,探訪大陸文化古跡和重要佛寺,寫成遊記,成為重要的遊記作家。年輕的時候是受美國文化潮流的導引而追求東亞文化。一九七○年代初美國的逆向文化運動Counterculture Movements仍然盛行,青年中流行嬉皮(Hippie)風,他們不少人追求亞洲的宗教,尤其是禪宗和印度教。此時大陸仍處於文化大革命中,佛寺被摧毀、出家人被逼還俗,所以要學中國佛教,最佳的、唯一的選擇就是去台灣。一九七一年秋赤松在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讀博士,主修人類學和漢學。他自知一板一眼的教授生涯不適合他,因為他天性不願受拘束。有兩個重要的個人因素推動他到東亞學佛,一是他認識由山西五台山來紐約市的壽治法師,皈依他成為佛教徒。第二個因素是,同系的西德同學Gerhard Herzog剛好一九七二年由台灣回來,就介紹赤松去高雄的佛光山。於是赤松到台灣的寺院住了四年,一年在星雲大師的佛光山寺,三年在台北縣樹林悟明長老的海明寺。在寺院裡他大部分時間研讀佛經和古典詩,也真了不起,他很快就能閱讀古文。來台第五年,因為仰慕中國古代的詩隱,就在陽明山的竹子湖租了山中小屋,過起古代隱士的生活,並且開始翻譯寒山詩歌和達摩祖師的論著。第一次見赤松是在美國西北岸的湯森港。二○○一年我在中山大學任教,七月飛去美國進行研究計畫──〈多元東西文化之匯集:美國西岸之文學運動〉,專訪十二位美國作家。其中一位就是赤松。五十八歲的他,斑斑灰髮,蓄了灰白大鬍子,開車把我接到半島上屹立於湯森港山丘的家。他已經由台灣遷回美國定居。另外一位我計畫訪問的美國詩人邁克·奧康那Mike O’Connor(1944-2021)在赤松家的路邊等我們。我們三人要繞過一片小竹林才到他家門口,我問:「這是誰種的竹林?」赤松用很溜的中文說:「我種的,『無竹令人俗』。」我笑了,他把東坡的詩句化為自家的環境了。他的家是木建的兩層樓舊洋房,裡面的布置倒像台灣愛好文物者的居所。有台灣早期的木櫃、竹籃,牆上掛了寒山拾得像的拓本。前一年,二○○○年,他翻譯的寒山拾得詩集出版了,又已經出了多本英譯的書:宋朝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明朝石屋禪師的著作、老子的《道德經》。還在一九九三年出版了訪問大陸隱士的遊記《Road to Heaven: 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他已經是傳播中國文化的翻譯家、作家,所以列入我訪問的對象。第二次遇見赤松是在二○○八年五月,我去浙江天台縣參加「寒山子暨和合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會由中國社科院、浙江大學、天台縣政府聯合主辦。赤松是會議的主題講者,因為他是重要的寒山拾得全集之英譯者。加上他那本尋訪隱士的遊記二○○六年已經出版中譯本:《空谷幽蘭:尋訪當代中國隱士》,成為暢銷書。大陸那時多少崇洋,赤松變得大大有名。一千二百年前寒山常流連天台山國清寺,因為他的的好友豐干和拾得都住這裡,豐干為禪師,拾得是廚房工人。赤松注重實地考察,曾參訪此寺多次。我問赤松可否帶我去國清寺一遊?他就請大會安排車子,我們跳過參觀濟公古蹟的活動,去訪寒山古蹟。國清寺建於隋朝,但是其建築群歷代翻修過。令我神往的是寺院周圍挺立的古松和翠綠群山,還有,靜謐的影壁前只有掃葉僧,一個遊客也沒有,清新的空氣有一種靈氣,令人心淨。我們去看了供奉豐干、寒山、拾得的三聖殿。赤松默默地,他讓我靜靜地體會。我們只輕聲討論了一下寒山到底有沒有剃度出家的問題。第三次遇見赤松是在二○一九年十二月,他七十六歲,頭髮和大鬍子全白了。我們參加蘇州寒山美術館主辦的「『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論壇」。參加會議的學者、畫家個個都認得赤松,大家都讀過他作品的中文譯本:《空谷幽蘭:尋訪當代中國隱士》和他參訪祖師佛寺和佛像古蹟的《禪的行囊》(英文原作《Zen Baggage: A Pilgrimage to China》)。座談中我問他:「十八年前我訪問你的時候你說,『不知道我對中國古詩的熱愛是否是不能割捨的。』現在想來你說的是禪語,是四無量心的捨。現在你對中國詩還是不能捨嗎?」赤松說:「還是不能捨。」我想當二十多歲的赤松決定放棄穩定的大學教授職業,去過隨興之所至的生活,他註定投入學習佛法和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工作。現在他已經榮獲不少文化獎、翻譯獎,但在美國如果只靠版稅和文學獎度日,生活不會寬裕。他在西北岸的湯森港過中國隱士的生活,安貧樂道,學習智慧度脫。赤松是個不可思議的人,到底是什麼驅使他熱愛另外一個國家的歷史文明?觀察他的行為,再考察內在,表和裡充滿矛盾。他是個不折不扣的西方人,猶太裔美國人,白皮膚、淺棕帶綠的眼睛,卻腦子滿載華夏文明。他看似放任自然,不修邊幅,卻堅毅自律,精密細緻,只要算他出版了多少本翻譯和遊記就知道了:《心經》、《金剛經》、《壇經》、《楞伽經》等六部英譯佛典,《道德經》英譯注釋本,寒山、陶淵明、韋應物、柳宗元等六本英譯中國古典詩作、還有四本英文遊記。如果有輪迴轉世,也許他某一輩子是禿鼻凹眼的西域番僧,曾經住在古代中國的寺院裡翻譯佛經,用外國腔調的漢語傳佈佛法。♣ 前一篇文章 【我行遲遲】 無界之窗 下一篇文章 【7-8月主題徵文--疫外之情】早安──您好!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王文靜看世界】高山古隆族採毒蜜──世界最巨大蜂蜜,懸崖生存智慧【浮世畫框】蒲團之上,刀筆之下── 拾得七十歲書畫陶印展【歲時.節氣】 立 夏 夏木陰陰正可人【世界行旅】 紋別市的流冰紀行【十步芳草】茴香記 紅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