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中國姓氏 起源關係

◎呈孔 |2007.10.09
369觀看次
字級

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的姓氏有五六六二個(不包括元、清兩朝移居中國的蒙、清兩族之姓和邊疆少數民族的姓氏)。其中,單姓三四八四個,複姓二三二個,三字姓一四六個。現在,中國常見的姓氏有三百個左右,人數最多的姓氏是張姓,據說約有一億人,相當於英國和法國兩國人口的總和。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前)就有了姓。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字。

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的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

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的意思。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

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

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繫,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的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

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