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的姓氏有五六六二個(不包括元、清兩朝移居中國的蒙、清兩族之姓和邊疆少數民族的姓氏)。其中,單姓三四八四個,複姓二三二個,三字姓一四六個。現在,中國常見的姓氏有三百個左右,人數最多的姓氏是張姓,據說約有一億人,相當於英國和法國兩國人口的總和。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前)就有了姓。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字。
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為姓。秦國刻石《詛楚文》中,始見姓字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這一字形最終被漢代的許慎定形,成為會意字。
氏字的出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在其名著《說文通訓定聲》中,釋「氏」字本意為木本,是植物之根,為象形字,後來被轉注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的意思。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會職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
姓起源較早,形成後也較為穩定;氏起源較晚,並不斷發生變化。
商周以前,姓用以區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說;氏用以區別貴賤,貴者有氏,而貧賤者有名無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分野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成為不可分割的同一屬姓了。
姓產生於原始氏族社會。若干民族組成一個原始部落,部落內各氏族又獨立存在;同時,各氏族之間又有著密切的婚姻聯繫,姓就作為識別和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記符號應運而生。
氏最早在原始社會的晚期形成。黃帝時已有「胙土命氏」。
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階級社會、國家制度的形成,出現了賞賜封贈土地以命氏的習慣。繼而,氏之源起,形成濫觴,出現以各種形式得氏的現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屬性分野,實質上已不太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