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意思原指名畫家在畫竹之前,在自己的心胸中早就明確而清晰地存在竹子的形象。用來比喻做事前已有成熟的計畫,或有了成功的把握。也寫成「成竹在胸」。
典出宋代蘇軾〈文與可筠簹穀偃竹記〉。文與可,宋代著名學者,擅畫墨竹。蘇軾曾學其畫竹技法,並作文記述:「今畫者,(畫竹時)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以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
宋代晁補之〈贈文潛甥楊克─學文與畫竹求詩〉:「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即從「成竹於胸中」、「胸中有成竹」演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