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慧莉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人之常情。只是,教養之事千頭萬緒,是該當直升機父母?還是當虎媽比較好?究竟,該如何當一個稱職的好父母?聽聽兼具心理
學和神經科學專業的優子怎麼說?...
以正視聽
教養建議多有謬誤
優子‧穆納卡塔(Yuko Munakata)是任教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專精於發展性認知神經科學。
市面上有很多親子教養書,每本都言之有理。不過,以自己的專業研究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優子,卻發現其中不僅頗多謬誤,且相互矛盾:
父母,不管年輕或年長、富有或貧窮、有沒有離婚,都希望子女有最好的發展。教養書都信誓旦旦的表示,只要照做,就能幫助兒女功成名就,同時也幫父母做出每天所面對的各種困難決定,過程中還表明我們每個人的樣貌其來有自。
問題是教養書所送出的訊息彼此衝突:有些要人當嚴加管教的虎爸虎媽、有些則要人當放羊吃草的散養父母;各國因應文化不同,教養有異,如荷蘭父母堅持要養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子女,德國則以教養出自立自強的孩子為豪。
父母掌控孩子未來?
以上各種教養方式讓人莫衷一是,不過優子發現這些教養書卻有一個不謀而合的共通訊息,那就是,萬一孩子不成才,一定是父母沒教好;言下之意,父母掌控了子女的成敗。
事實上,這種想法不僅有其普遍性,且根深柢固。優子舉職場上一個學生的反應為例。有個學生選修她的「教養與兒童發展」課,希望能從這堂課學習到如何當一個更好的父母。結果,當她在課堂上談到父母其實無法掌控孩子的發展樣貌時,這名學生就有點爆氣說,這堂課毫無用處。
儘管當場對學生的反應有些傻眼,但優子還是耐著性子告訴學生,她這堂課以科學的角度,探討教養與兒童發展之間的關係,絕對跟學習當一個好父母有關。優子絕非信口開河,她所鑽研的科學支持另一個可以給人滿滿力量的迥異訊息。為此,她覺得反倒是一個更好的消息。
有句話說,中國的蝴蝶揮動翅膀,可能會引發加勒比海的一場颶風。優子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就好比蝴蝶之於颶風,「如果你為人父母,就是蝴蝶在拍翅,你的孩子就是大自然的驚人力量『颶風』。你會影響孩子的樣貌,就像蝴蝶以一種複雜、無法預料卻強有力的方式,拍出颶風。」
教養觀因時因地而異
優子的重點在於父母的確會對孩子發揮影響,卻無法預測結果,即「父母無法根據自己的教養選擇,去預測孩子最後的發展」。常見,下一代跟著父母發達或艱苦的例子。但她認為,這也只能說明教養的單一力量,「孩子的人生樣貌由各種力量交織而成,包括父母、基因、同儕和所成長的環境文化。」
由此可見,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受哪些力量影響,也不容易,畢竟所有可能的力量也無法分開來看。至少,父母親的角色看起來很重要。不過,人們對教養這件事可能也只是略懂皮毛。對此,優子以騎單車比喻。許多人會騎單車,也教人騎,但其實並不知單車的運作原理。教養也是一樣!
許多人對「當父母」很有自信,但不代表他們真懂,也無法放諸四海皆準,因為各地都有不同文化信仰。舉例而言,印尼爪哇人覺得親生父母太寬容了,小孩跟著養父母長大會比較好;獵人社群裡的母親看見小孩在玩刀時砍傷自己,會難過,但她們不會因此就剝奪孩子探索的自由。
優子表示,教養這件事,在上個世紀七○年代前並不普及,在此之前,父母從未被視為孩子未來的主要型塑者。
同家庭產出不同樣貌
而今,優子所投入的科學可以協助父母理解他們如何型塑孩子的未來。科學界研究了數百萬的兒童,解開所有彼此交織的型塑力量。這些研究追蹤了同卵和異卵雙胞胎及一般手足,一起成長或領養及分開教養的狀況。結果顯示,成長於同一個家庭,並不會讓孩子有相仿的表現,不管是就成功、快樂或自主性而言。
優子表示,這些發現有些不可思議;想想每個家庭的教養方式是如此南轅北轍,有些嚴格管教,有些充滿愛,照理說,相異性應該足以讓成長於同個家庭的不同孩子表現差不多,但其實並沒有。
二○一五年的一項統合分析裡,追蹤三十九國一千四百萬對雙胞胎,研究者從一萬七千個結果中得出每個都是遺傳結果。因此,基因影響很大。但優子認為,基因無法解釋一切,環境也很重要,只是環境中有某樣東西造成「即便生長在同一個家庭也無法讓人長得一樣」的結果。有人看到這些研究發現,甚至做出「教養並不重要」的結論,亦即不管誰來撫養你,都不會改變你的樣貌。
這聽起來有點讓人嚇到,但優子認為,如果你去深思一個現象,就不覺得奇怪了。比方說,在同一個家庭中,有的母親提供架構,讓子女有所依循,但每個孩子感受不同,有的覺得受益,其手足可能感到窒息;抑或是有的孩子對於父母詢問自己的交友狀況覺得是關心,但其手足可能會反感;有孩子把父母的離婚視為家庭悲劇,但其手足卻覺得鬆了一口氣。
優子表示,這種相同事件不同反應,說明何以同樣的父母可以型塑出各種不同樣貌的孩子。
教養之道
如何當個好父母?
關於相同事件不同反應,優子還舉了一個切身的例子。多年前,她跟丈夫因公出差,搭機從芝加哥飛往斯德哥爾摩,就在機組人員清理晚餐托盤,乘客準備就寢時,飛機遇亂流,突然直線降落,有些未固定的物品都飛了起來,撞到天花板,後來似乎回穩了,但不久飛機又開始急速降落,有些東西還掉下砸到優子和丈夫身上。乘客開始尖叫、哭泣,飛機又再次下墜。感覺好像過了很久,終於聽到機長廣播,「我們不知發生什麼事,但請繫上安全帶。」
後來,航空公司告知飛機遇到一股巨大亂流,但卻是飛機可以承受的力量。不過,經此事件,優子往後坐飛機都覺得怕怕的,其外子卻絲毫不受影響,也不解怎麼有人會心有餘悸。因此,「同樣事件,不同的經驗。」
子女別再責怪父母
優子由此飛機事件悟出一個道理,「可別因為一個事件會給人不同感受,就以為事件沒影響。」套用在教養上,就變成「你的教養會協助型塑孩子的樣貌,但不是讓每個孩子都長得差不多:長子個性上可能會嚴肅一點,次子就比較放鬆;長子想向你看齊,次子卻不想跟你一樣」。
既然父母鼓動自己的蝴蝶翅膀,型塑出各種不同樣貌的颶風子女;教養跟大家想的不一樣,相同的管教方式可培育出不同樣貌的孩子,優子不禁要問,坊間教養書怎麼可以告訴人們如何養出成功、快樂、自主性高的孩子呢?
根據優子的研究,科學家目前愈來愈能理解父母如何型塑孩子的未來。不過,「科學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事,但不是所有事」。
那麼,世人該如何面對教養事?
首先,明白父母的角色很重要。第二,了解父母的重要性是很複雜且難以預料其結果的。身為父母,別再苛責自己,因為你無法完全掌控孩子的未來人生,只能影響,卻無法管控。為人子女,別再怪父母,至少不該覺得自己的人生由父母定型。也別再責怪別人父母。
好好愛孩子就對了
美國最近針對數千名父母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指出,有九成母親、八成五父親覺得受到批判,將近半數常感到受人指責,論斷者有熟人和陌生人。旁人的指責可能也說不出怎樣才對孩子最好,畢竟教養可因時空而異,而同個屋簷下能教出不同樣貌的孩子。
優子表示,父母就算盡心盡力,也無法面面俱到,因為時間就這麼多;這點對「龍父母」(dragon parents)尤其真切。「龍父母」是作家瑞普(Emily Rapp)在兒子被診斷出戴薩克斯症(Tay-Sachs disease)時想到的詞。戴薩克斯症是罕見遺傳性疾病,發生率是五百萬分之一,但這樣的命運也落在優子的第一個兒子身上。戴薩克斯症狀因人而異:瑞普兒子的症狀是無法行走和說話,優子兒子是腸子無法好好吸收營養和水分。
「龍父母」對教養都很有話要說,即便他們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會早逝。瑞普就寫了一段讓優子很有感觸的話,「教養,我漸漸了解到是關於,今天、現在、隨地,都好好愛我的孩子,這就是一切。」
好父母該有的樣貌
優子本以為她在兒童發展的專業有助她成為母親,但結果剛好相反:成為母親後,讓她以全新的角度看待科學。教養本身背後的科學,讓她受益良多,且更能珍惜「當下」這個對親子互動來說都備顯重要的力量。
《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作者索羅門(Andrew Solomon)曾說,如果我們不再執著掌控孩子的未來,就能坦然接受孩子發展過程的複雜性,改變我們面對每天教養決定的方式,也才有能力去體會「有孩子」這件事本身就很幸福,而不再汲汲營營於去雕塑孩子,成為我們想要的樣貌。
現在,優子很珍惜看著自己的長子一天天慢慢茁壯,跟著他的弟弟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她真切相信,這套「父母之於孩子有如蝴蝶對颶風」的科學,可以讓人擺脫教養謬誤,專注於生活中最重要也最有意義的事,讓親子經驗更切實際,人人都能從中得到滿足。她認為,這才是好父母該有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