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提到與病毒傳播力有關的R0、Rt值,及疫苗防護力等3項與新冠疫情相關的數據。這回介紹另一個在新聞媒體中,也經常出現的相關防疫數值:「Ct值」。
圖/James Yang
文/鍾邦友
上回我們提到與病毒傳播力有關的R0、Rt值,及疫苗防護力等3項與新冠疫情相關的數據。這回介紹另一個在新聞媒體中,也經常出現的相關防疫數值:「Ct值」。
Ct值的英文叫「cycle threshold」,中文翻譯為「循環數閥值」。要了解這個數值的意義,首先要知道如何檢測一個人是否確定染上新冠病毒。
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主要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想知道一個人是否有染上病毒,要先經過快篩,其原理是檢測是否含有病毒的蛋白質,但快篩的篩檢結果只能看出陰性或陽性,若呈現陽性,則要進一步採取核酸檢測(PCR)才能確認,此時就要用到Ct值這個數據。
濃度愈高 複製愈少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基因非常微小,僅約流感病毒的1/10,因此想要監測病毒核糖核酸(RNA)的濃度,就必須透過PCR多次複製病毒的基因,再放大後觀測。
病毒的繁殖方式為自我複製,1變為2,2增為4,即以2為底的次方數,也可以說是「以2為公比」的等比級數。在實驗室中,每放大兩倍就是一個Ct值;換句話說,Ct值10就是代表檢體病毒基因放大2的10次方倍,Ct值20則是放大2的20次方倍。
有足夠數量的病毒,才容易被觀測。Ct值愈高,便代表病毒基因濃度愈低,必須培養的次數更多以及更久時間才能被觀測到,也就是代表患者體內的病毒愈少。
倘若同學還是看不懂,可以想像書桌上小豬撲滿裡面的錢,要翻倍幾次才會超過10萬元;存款愈多的話,所需的翻倍次數就愈少。
通常等到病人身體逐漸康復時,Ct數值落在30以上,傳染力就很低了。先前國內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訂定Ct值在35以下才會被判為陽性,但目前國際上對Ct值多少才能算無傳染力,並無一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