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女傷春,士悲秋。」秋天的色彩,給人們一種落寞和寂寥的感覺,它肅殺清靜的韻味,更引得文人為它吟詩作對的雅興。
悲秋的情緒,早就出現在《詩經》:「秋日淒淒」。兩個「淒」字,增加淒涼的氣氛。戰國時代的宋玉寫《九辨》時,也提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景的肅殺喚起詩人悲愴的心境,宋玉將兩者合為一體,可說讓人讀來感到心情悲涼。三國時的曹丕寫〈燕歌行〉,也有:「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之感歎。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這是唐代的杜牧在其作品〈齊安郡中偶題二首〉中的佳句。說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其實暗含傷秋之情。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有「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之句。雨打枯荷,可以想像其單調和淒清之感。
〈雨霖鈴〉,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酘酘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詞中用字、景物,比如寒蟬、秋雨、煙波、殘月等,可說把離愁別緒描繪得淋漓盡致。
除了為秋天感到惆悵外,也有讚頌秋天的作品。比如「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中的千古絕唱,被世人喻為寫景之最。句子裡的天水相接,渾然同色;「落霞」和「孤鶩」,上下相對,讀來讓人猶如看到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此外,杜牧寫的「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等句子,都是描寫秋夜裡的活動。
詩人、詞人為秋天寫作,有時強調它的蕭瑟、有時描繪它的美景,各種描述,都能為不同心境的讀者帶來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