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世間生活,離不開家庭眷屬、社會人群,也離不開金錢、財富等物質生活。所謂「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等,凡夫居處世間生活,給我們壓力最重、最難處理的,就是「塵勞妄想」。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人在世間生活,離不開家庭眷屬、社會人群,也離不開金錢、財富等物質生活。所謂「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等,凡夫居處世間生活,給我們壓力最重、最難處理的,就是「塵勞妄想」。也就是心外有「五欲六塵」的誘惑、染汙,心內有貪欲、瞋恨、愚痴等三毒的擾亂、迷惑。所以,佛教徒為什麼要修行?為什麼要參禪?就是為了要作「心理建設」、「精神武裝」,要增強心裡的力量;心裡有了力量,如同作戰,有了「城牆」、「盔甲」,才能打仗禦敵。
面對五欲六塵、貪瞋愚痴等「塵勞妄想」,我們要如何對治呢?《金剛經》說: 「不於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要我們不要把心安住在「六塵」上面,不要在「相」上執著。因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虛幻不實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都是染汙的。一個人如果在「境界」上有了「貪心」,有了「執著」,有了「掛念」;「心念」上有了「人我」、「貪著」,就會生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自然由此產生。因此,《金剛經》又說「無住生心」,心能「無住」,才能抵擋「五欲六塵」,才能「隨心自在」。
「無住」之心,就是禪心,就是禪的智慧。禪就是自覺、是生活、是自然、是空無。有一位道樹禪師,他和徒眾建了一所寺院,正好與道士的廟觀為鄰。廟觀裡的道士放不下觀旁的這所佛寺,因此每天運用神通法術,時而「呼風喚雨」,時而「撒豆成兵」,用以擾亂、恐嚇寺院裡的修道者。寺院裡一些年輕初學的沙彌都被嚇走了,可是道樹禪師卻一住就是十幾年。最後,道士的法術用盡了,一氣之下,只好把廟觀遷移他處。
有人就問道樹禪師:「禪師!道士們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你是如何能勝過他們的呢?」
禪師說:「我沒有什麼能勝他們的,勉強說,只有一個『無』字能勝他們。」
「無,怎麼能勝他們呢?」
道樹禪師說:「道士們有法術、有神通,『有』是有限、有量、有盡、有邊;而我無法術,我只有一個『無心』,『無』是無限、無量、無邊、無盡。無和有的關係,是不變應萬變,我的『無變』當然勝過『有變』了。」
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對付「塵勞妄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無心」,就是「不動心」。「無」心,就是「禪」心;有「禪」有「定」,自然一了百了。因此只要「無心」,只要有「禪」的修持,面對榮華富貴,正好可以用來行善布施,修菩薩道;遭逢艱難困苦,正好可以給我們好好磨鍊身心,鍛鍊意志。因為世間多 「苦」、多「難」,更能讓我們看淡「世情」,看淡「塵勞虛假」,所以世間的一切,你不貪求、不執取,則面對「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的「風」,也就能不動心,因為有「禪」,就有「力量」。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的戒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