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演員】陳佩斯 將錄製現場變成喜劇課堂

文/記者劉小草、金良快 |2021.06.27
1563觀看次
字級
2018年,演員陳佩斯(中)前往加拿大密西沙加市演出話劇《戲台》。圖/新華社
2012年,陳佩斯(左)和朱時茂出席「大道喜劇院」揭幕儀式。圖/新華社
《金牌喜劇班》中,陳佩斯(中)和郭德綱(右)、英達一同擔任節目導師。圖/新華社
布衣、光頭、鬍子花白、足蹬一雙黑色老布鞋,今年六十七歲的陳佩斯重返闊別二十多年的大陸中央電視舞台,在節目《金牌喜劇班》中,和郭德綱、英達一起擔任節目導師。圖/新華社

文/記者劉小草、金良快

布衣、光頭、鬍子花白、足蹬一雙黑色老布鞋,今年六十七歲的陳佩斯重返闊別二十多年的大陸中央電視舞台,在節目《金牌喜劇班》中,和郭德綱、英達一起擔任節目導師。

作為大陸首檔喜劇傳承類綜藝節目,《金牌喜劇班》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引入了「師承」概念。節目中,導師們各出奇招,學員們則經歷重重「大考」,除了為觀眾帶來一場場精采喜劇表演,同時也引導人們反思當下的喜劇創作。「我們不缺喜劇,我們缺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喜劇。」節目收官之際,陳佩斯這樣總結。

站著授課六小時

從一九八四年到一九九八年,從小品舞台到電影銀幕,陳佩斯一直活躍在大陸觀眾的視野中,《吃麵條》、《羊肉串》、《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王爺與郵差》……他在小品舞台上塑造的小市民形象深入人心。

走下電視螢光幕的二十多年,他將大部分精力投入話劇舞台,創作了《戲台》、《陽台》等舞台劇。《金牌喜劇班》是他參與的首檔綜藝節目。

節目中的他,以標準嚴苛著稱,一度引起爭議,而高標準是他對喜劇表演藝術一貫的態度——在學員「考核」前,他站著授課六個小時,為學員講授戲劇理論,全程脫稿,「中場休息」時間只有十分鐘。

長達六個小時裡,他分析了「自我傷害」、「戲弄權威」、「誤會」等喜劇表現手法。他從「歌舞之興,始於古之巫乎」的巫覡文化中,挖掘中國戲劇的傳統;從明清之際「聽戲、看戲」的轉變中,尋找中國戲劇文化的盛衰流變;用《史記.滑稽列傳》裡「優孟衣冠」的故事,分析喜劇如何「製造」笑聲……

「中國的喜劇有悠久的傳統。」陳佩斯總結道。他觀察到有些地域長期沒有笑的藝術,大陸觀眾並沒有「養成笑的習慣」,許多觀眾甚至「覺得劇場是一個神聖之地,是抱著受教育的心態來的」。

「劇場裡觀眾的笑和日常生活中的笑不一樣,是被訓導出來的,天生不會。」他用幾十年的舞台經驗,用每一個包袱的建立、每一個尺寸的把握、每一個韻律的產生,一點一點地「訓導」著觀眾的笑。

這些年,他逐漸看到劇場在興起,笑聲在漲高:從一開始抿著嘴笑,到後來放開聲笑,從男人的笑到女人的笑,甚至女人的笑聲更高……「某種程度上,笑聲代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他說。

六個小時的「喜劇大師課」,陳佩斯將綜藝節目錄製現場變成了喜劇課堂。由於時間限制,整堂課只播出了部分內容。

「我只是一個老演員,在把自己這麼多年的經驗傳授給年輕的演員。」陳佩斯坦言,他並沒有在意節目效果,來這個節目的初衷,就是挖掘有潛質的喜劇人,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們。「普及喜劇,把笑聲帶給觀眾,讓觀眾笑得開心,是我大半輩子一直致力的事,也是我幸福感的來源。」

一趟喜劇學習之旅

回顧喜劇創作歷程,他承認自己經歷了「從不太清晰到逐步清晰的過程」,每部作品從技術含量、戲劇方法層面,都力求有所突破。他也注意到,當前舞台喜劇、影視喜劇、綜藝喜劇不斷湧現,反映了大陸社會對喜劇的需求,但「綜藝喜劇、影視喜劇有很多其實是不經推敲的,是通過剪接、通過蒙太奇,通過後期添加的效果。真正的觀演關係,是在同一空間的,通過一場場的表演,一場場與觀眾的互動中磨練出來的」。

對學員們來說,讓導師陳佩斯滿意並非易事。他對創作的高要求一直「有口皆碑」:倪萍曾提到陳佩斯的嚴肅認真,上春晚的小品,都到第三稿了,搭檔朱時茂覺得「很好了」,陳佩斯卻「弄個枕頭,穿個拖鞋在那兒坐著」,總念叨著「這不行」。

在他看來,好的喜劇,最後還是要靠作品說話,「沒有好的作品,好的喜劇表演是不可能出現的」。

從分班考核到班內小考,再到班級大考,節目以一場極具儀式感的畢業彙報演出,為學員們三個月的喜劇學習之旅畫上句號。九組學員打破喜劇界限,為觀眾奉上了風格迥異又相互串聯的三幕大戲。精采的演出終於讓嚴苛的導師陳佩斯面露微笑:「這是一個很完整,而且很浪漫、很新穎的一種戲劇的感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