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慈山,清代著名養生學家。著作頗豐,多被收入《四庫全書》中。幼年時身體虛弱,曾患肺結核,以後他博覽群書,學得了不少養生方法,身體日漸康復,壽至九十餘歲。
七十五歲時,撰寫了《養生隨筆》(又名《老老恒言》)一書,專從日常的衣、食、住、行來談如何養生的問題。
曹慈山認為:「陰不足而受陽制,立見枯竭矣。養靜所以養陰,正為動時揮運之用。」所以主張靜是為了動時之用,即靜是手段,動是目的;而且動又反對妄動,提倡專一,這樣才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曹慈山還指出:「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老年人雖事值可怒,當思事與身孰重?一轉念間,可以煥然冰釋。」「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應。每至急躁益甚,究無濟於事也。當以一『耐』字處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氣既不妄動,神氣亦覺和平,可養生兼養性。」慈山所提倡的「耐」性,不僅是老人制怒的方法,也是調節七情的有效手段。
飲食方面,慈山鼓勵老人平時食粥,有益健康。為了精編藥粥譜,搜集藥粥譜一百首,並按其氣味功效分上、中、下三品。他認為「氣味輕清,香美適口者為上品;少遜者為中品;重濁者為下品。」空腹時用最佳:「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
病時也可用藥粥調治,他說:「老年偶患微疾,也當『慎藥』,宜加意調停飲食,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虛,則脈絡易於轉運,元氣漸復,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訣。」另外,慈山主張少食鹽,不食醃肉之類,很符合當今醫學主張。
曹慈山將養生理論運用於實踐中,身體力行,堅持不懈,故獲得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