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成為許多人的心靈慰藉。圖/網路
編譯/韋士塔
千禧世代和Z世代族群喜歡照顧室內植物,英國作家文森特(Alice Vincent)以自己為例,探討這個現象;她表示:「生活中曾有很多事不如意,但我在園藝和植物找到慰藉。」
住家設計裝潢網站HomeHow的調查顯示,仙人掌、球蘭、龜背芋是社群網站上最常被分享的室內植物;另外,一些可淨化空氣、耐旱的植物也非常受歡迎。
文森特指出,與植物共同生活,能建立「強烈的感情聯繫」。她說:「看著植物發芽、開花、結果,讓人非常感動。我發現植物的季節性變化有助引導自己的日常生活,照料植物能讓我靜心冥想。」
千禧世代和Z世代的生活深受高科技和快節奏的網路世界影響,包括電玩、行動電話、即時通訊軟體;智慧手機問世更助長這個趨勢,生活中許多事物都可透過應用程式進行,包括約會、飲食、搭車。文森特表示,室內植物在這種環境中興起,是因為它們能夠緩解數位生活的繁忙節奏。
文森特說:「照料植物無法立即見到成果,這是一種慢節奏、必須實際接觸、考驗耐心的活動。此外,許多人日益關切環保議題,栽種植物能讓他們產生與氣候議題連結的感受。」千禧世代著迷於室內植物,部分原因是他們把園藝視為一種自我照顧形式,也希望在動盪或困難時期照顧地球。
美國巴爾的摩作家卡特(Hilton Carter)著有幾本關於室內植物的書,他的最新作品《狂野的內飾》(Wild Interiors),透過大量插圖,描繪如何利用植物營造「家」的感覺。
卡特被書迷稱為「植物爸爸」或「植物醫生」,他說:「植物能讓住家環境更平靜、更有吸引力。」他回憶,幾年前他突然萌生對植物的熱愛,家中的植物在短短幾個月內由10種增加到超過60種,成了「室內叢林」。卡特指出:「我覺得自己像是個走進糖果店的小孩,每種植物都讓我著迷。這些植物成了我的生活重心,在照料它們的過程非常療癒,也是我冥想或放空的時間。」
卡特認為,某種程度上來說,照料植物有如飼養寵物,「它們會帶來快樂,但也需要愛與關注」。卡特強調:「植物不是道具,它們需要光和水;如果決定栽種植物,就得好好照顧。」
倫敦花園博物館(Garden Museum)的英國花園文化和歷史、展覽和研究中心,館方定期舉辦室內植物博覽會和研討會。博物館負責人尼爾森(Janine Nelson)表示,維多利亞時代,植物很受歡迎,因為當時的基礎設施讓房屋更溫暖,能夠種植更多種類的植物。
尼爾森說:「我就是在那段時期長大,室內植物很受歡迎,因為當時興起回歸自然的『美好生活』理念。」她也表示,對許多居住在都市的年輕世代來說,缺乏花園導致他們與自然「脫節」,但室內植物是與自然重新連接的方式之一;此外,在情感上,植物有助心理健康,也是一種反思文化起源或回憶美好時光的方式,這也是室內植物備受喜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