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顏色】 記者工作與責任

文/胡安.莫雷諾 譯/黃慧珍 |2021.06.20
1761觀看次
字級
莫雷諾從記者生涯中體會良多。圖/取自網路
作者簡介 胡安.莫雷諾 (Juan Moreno) 1972年出生於西班牙威爾卡-奧維拉(Huércal-Overa)。2019年德國「年度記者獎」得主。畢業於慕尼黑的德國新聞學院(Deutsche Journalistenschule),先後任職於德西公共電視台(WDR)與南德日報社(Süddeutsche Zeitung)。其後為《明鏡周刊》(Spiegel)供稿,行跡遍布全球,並有多本著作。莫雷諾在《造假新聞》(Tausend Zeilen Lüge)這本書中寫下他如何力抗各方壓力,揭發堪稱德國戰後最大媒體醜聞的雷洛提烏斯新聞造假事件。本書甫出版,即登上德國《明鏡周刊》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文/胡安.莫雷諾 譯/黃慧珍

真相從來不是一番兩瞪眼般的明確:事情的發生,從來不是非黑即白。

如果有人問我,用一種顏色代表記者這個職業,應該是什麼顏色?我的回答可能會是「灰色」,而且是平光、無法再拋光的灰色。記者的生涯大部分時間就是哪裡有災難、痛苦或麻煩,就往哪裡去,站在現場,掏出筆和紙,寫下看到的情形──他人的苦痛竟然是記者寫作的素材。這樣說來,這工作並不特別迷人。有時候我也會採訪一些過得好或運氣不錯的人,但這些內容通常比較不受讀者青睞。雖然不少人表示他們比較喜歡讀這類報導,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如果對我這說法有懷疑,大可隨便問一個線上編輯,讀者「點閱率」較高的內容是哪些類別。每個線上編輯對自己負責內容的點閱率應該都能做一番介紹,就像每個電視節目的編輯對收視率也能侃侃而談一樣。如果在一條令人震驚的新聞後接著報導正面的消息,新聞節目的收視率會有怎樣的變化呢?觀眾通常就會關掉螢幕。被大火肆虐的屋舍、溺斃的難民、激憤陳詞的獨裁者,這些內容都沒問題,但是如果連續播報兩則正面的新聞,觀眾就不見了。

身為記者的我,經常要面對遭逢災難的人。我的職責是對他們提出問題,走訪家屬、工作地點、出生地,盡可能了解這些人。很多人自然不喜歡在這種情況下接受訪問。這裡我想順便做些澄清:我可以理解每個人的反應,而且我還想建議大部分的人不要接受像我這樣的記者的訪問,因為很少有人會從訪談內容中得到好處。我指的並非那些為人情而寫文章的記者,因為他們的刊物是為人情而寫。一個真正的記者會問的,很可能都是一般人不想透露給人知道的感受和資訊。真正有頭腦的人,很少想讓人洞悉自己的事,因為這些人會像守護珍寶一樣,極度保護自己的真相。

記者難為之處

只要想到雷洛提烏斯不斷寫出的話題事件,就必須理解,查訪真相的過程隨時可能功虧一簣,是這份工作一直要面對的壓力,這類挫折幾乎是可以預期,而且躲也躲不掉。因為深入研究之後,往往會出現和期待不一樣的結果。在拼湊真相的過程中,記者不會馬上取得所有可供證明的文件,也無法得知所有相關的對話內容。至於吹哨者,通常在第一時間也不敢說太多。這是這份工作的原則,故事愈有趣,愈可能功敗垂成;設計出降低有害氣體排放功能軟體的福斯汽車工程師如此,看到同事收受建商賄款的公務員也是。對這些人來說,被排擠和遭受失敗的挫折總會如影隨形。究竟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這些情況呢?這時記者就必須確認自己說的話有說服力,必要時甚至要說些好聽話、拍馬屁,或通聯時寫些討人歡心的內容,也有些同行索性用威脅利誘並施的手段。

我當然也寫了信給雷洛提烏斯的父母。我在信中問他們,是否願意就這次事件發表看法。基於我的工作職責,我必須邀請他們進行對話,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因為對這個幾十年來德國新聞界最大造假醜聞感興趣的讀者,一定也想知道他們的想法。但是誰會相信?難道我當真樂意和雷洛提烏斯的父母親面對面談到這些話題嗎?不!我自己也有小孩。換作是我,肯定也會非常排斥這類訪談。曾經有部電影道出了這個工作一直存在的問題:多數記者知道如何寫出真相,他們也知道怎麼寫才不會讓人覺得受到冒犯。只是,往往做不到兩者兼顧。後來,雷洛提烏斯的父母透過律師傳達拒絕接受訪談的意思,雷洛提烏斯本人也是。

這個職業是灰色的,有很多灰色地帶,我們寫的報導也是。這些文章本身就可能帶有矛盾、挫折和不足。在調查之後出現的只是基於事實的敘事,這些敘事永遠只能呈現接近事實的內容,對人、對事、對真相,從來無法完全公平。我以記者的眼光看待某個人生、形成某種觀點,然後寫下來。這樣的做法當然顯得傲慢,當然會失敗。僅僅因為真相從來不是一番兩瞪眼般的明確:事情的發生,從來不是非黑即白。它們是灰色的,而這就是新聞報導要寫的內容。

(摘自《造假新聞》,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