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中正區之人孔蓋「有鳳來儀」。圖/王岫
文/王岫
筆者四年前到日本和歌山旅遊時,偶然發現人行道上的人孔蓋(manhole)是彩色的,上面且有圖案設計,當時用手機拍下來,晚上回旅館想查人孔蓋上的圖案是代表什麼意義,結果一查詢之下,原來人孔蓋在日本,竟是被當作一種地方的藝術特色在推廣。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日本建設省為了提升下水道的形象,開始鼓吹製造商設計人孔蓋圖案,接著各地就興起在地人配合自己地方特色的人孔蓋了。不僅和歌山市區有標準的人孔蓋設計圖案,有些特別的區、町行政區域,還可依當地特色,製作出有自己地方風味的人孔蓋。
據說,現在日本全國市、區、町、村,獨自設計的在地人孔蓋圖案,就有一萬兩千種以上,圖案包括動植物、風景、建築、工藝品、運動,甚至動漫人物,琳瑯滿目。
二○一八年,台灣的健行文化出版社翻譯出版一本由東京下水道退休員工石井英俊所寫的《人孔蓋——低頭看見腳下的歷史藝術館》,這是他騎腳踏車穿越日本全國各鄉鎮大街小巷,拍攝的四千多種不同藝術設計人孔蓋。
台灣下水道建設,最早可上溯到清朝,自日據時期才有較完善的市區雨水下水道建設;直到今日,台北市的雨水下水道系統建置完成率達百分之九十六‧六九,為全國最高。
或許讀者會問,人孔蓋只是為供水利處人員出入下水道檢查、維護或清理而已,為什麼要講究藝術設計呢?其實,這可以表現地方特色,日本有些街、町,還把有該地特色的人孔蓋製作成紀念品,作為觀光收入呢。
依據台北市水利工程處的調查,台北市歷年來的人孔蓋在二○一三年以前,雖有過幾期不同的設計圖案,但大都是全市統一,灰撲撲的樣子,並不美觀,怪不得民眾常視而不見的踩踏過去。到了二○一三年,水利處借鑑日本發展有特色的彩繪人孔蓋,可以創造觀光資源,甚至衍生出各種形式的收藏文化,於是透過徵圖,完成以「台北一○一」為設計圖案的彩色人孔蓋五十三座,放在台北市各商圈或捷運周邊的人行道上。
到二○二○年,更啟動「台北蓋水」計畫(「蓋水」乃台語「 真美麗」之意思),再往特定地區發展,初期以東區門戶計畫(南港區)、西區門戶計畫(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域為主題,試辦設計完成八件彩繪人孔蓋圖案(共二十座,連同「台北一○一」設計之五十三座,目前全市有七十三座),放置在各區捷運站或觀光地點附近。
左圖為中正區中正紀念堂周遭人行道之人孔蓋「有鳳來儀」,呈現中正區之地方特色,其他圖案可參見「台北蓋水」臉書或網站。
台北人孔蓋的城市美學觀念於焉開始,以後大家將會看到更多的藝術人孔蓋,出現在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