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會三日通過防疫紓困4.0特別預算案,預計撒下二千六百億元,行政院長蘇貞昌形容這是「開倉濟眾」的「救命錢」。不過,各國防疫作戰一年多,就在許多國家開始普遍施打疫苗「救命」之際,台灣政府還停留在撒幣討好的老招;但對真正可以搶救人命的防疫政策,卻還在「防疫苗」(防堵國際疫苗),可見政客罔顧人命,疫情如此嚴峻仍在用政治防疫。
國際媒體報導,由於普遍施打疫苗政策奏效,許多歐美國家的新冠疫情都來到一個新的轉捩點:英國將近一半的成年人已完成接種,六月一日通報的新冠疫情單日零死亡,這是十四個月以來首次出現,對於六月二十一日的全面解封機會大增。曾經是美國新冠疫情重災區的紐約市,目前已有超過百分之五十七的成年人完成接種,五月三十一日單日因新冠病毒死亡病例歸零;當日全市檢測陽性率降至零點八三,創下疫情以來新低。以色列境內五十歲以上的民眾,逾九成已接種疫苗,該國宣稱距離解除管制已經不遠。可見普遍施打疫苗,的確是能救命的政策。
而台灣為了「扶植國產疫苗」的崇高理想,購買國際知名大廠疫苗的腳步一直遲疑不定,甚至在民間紛紛表示要代購、捐贈國際疫苗,卻以種種程序暗自阻撓,甚至發動側翼、網軍攻擊。其實就連國產的高端疫苗二期試驗執行總主持人、台大醫院感染科醫生謝思民日前在臉書上統整民眾問題時都坦承,就算兩個國產疫苗將來都通過緊急授權上市,國產疫苗的產量在今年仍不及所需,建議政府若要在今年達成群體免疫,仍必須多多進口歐美疫苗。
謝思民還表示,國產疫苗最快要等到六月底才會知道解盲結果,即使成功,還要繼續往第三期試驗邁進。總而言之,國產疫苗數量不但無法供多數國人施打,時間點也還要再等幾個月。
立法院在五月底三讀通過修正《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提高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總額上限至八千四百億元。隨後行政院會在六月三日通過紓困4.0方案,預計花費二千六百億元。行政院長蘇貞昌稍早前夸夸而談,這筆「救命錢」要以「開倉濟眾」的態度,協助受影響的產業與勞工,要從寬、從優、從速辦理紓困救助。
「開倉濟眾」這名詞具有強烈的封建意識,有「上官對下民」、「富官府、窮災民」的含意,在疫情日趨嚴重之際,讓人聽起來格外刺耳;尤其紓困撒幣的八千四百億元全數要以發行公債支應,都是民脂民膏,政府大慷人民之慨,卻還要高高在上的將民眾貶為乞食待賑的飢民。這也難怪,政府紓困撒幣一波波,目前已發到第四版,但是民眾反應愈來愈冷淡。
當政府還在替國產疫苗護航的同時,許多財力條件好的民眾不耐拿生命與政府對賭,乾脆直接飛到美國、中國大陸打疫苗。使原本空盪冷清的國際機場又開始熱絡,國內航空業者飛往美國、大陸的航班增加,甚至有科技公司包下機位送員工去美國打疫苗。
台灣疫情進入社區大規模感染,已逾百人因染疫而死亡,目前社會面臨的早已不僅是生計問題,更是生命遭受威脅的危機。政府如果真的要救命,除了拿人民納稅錢「發救命錢」外,還是早早開放疫苗進口,讓全民盡快提升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