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六日是全球對抗氣候暖化的歷史轉捩點,三家跨國石油巨擘荷蘭皇家殼牌和美國埃克森美孚﹑雪弗龍集團同一天遭逢挫敗,代表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的年代即將告終。
荷蘭法院就七個NGO組織向殼牌公司提出的控訴案,裁定殼牌必須遵從《巴黎氣候協定》全球減排目標,於二○三○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較二○一九年減少百分之四十五。同一天在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舉行股東會,一批要求公司加強處理減排問題的股東展開突襲,成功拿下兩席董事;美國石油企業雪弗龍也同日舉行股東大會並通過決議,要求公司針對二○五○年之前如何實現淨零排放提交報告。
三件事都是史上首見,也都指出同一個趨勢:助長地球暖化的石油產業,已不能再無視於氣候變遷,必須做出改革並拿出方案,以協助世界減少碳排放。這呼應了國際能源總署(IEA)五月十七日發表的報告,當中建議應立即停止開展新的油氣項目。IEA在二○一六年仍說,化石能源在未來幾十年依然會是能源供應的主體,今年五月中卻一百八十度轉變,基本上形同承認化石能源年代已經告終。
轉變並不是一天造成的,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改變川普政策重返《巴黎氣候協定》,無疑是重大的推動力量。今年四月白宮舉行全球氣候峰會,拜登宣布要在二○三○年將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二○○五年水平降低百分之五十至五十二,這是前總統歐巴馬簽署《巴黎氣候協定》時減排目標的兩倍,當時美國承諾到二○二五年減排百分之二十五至二十八。
如此一來,全球三大經濟體:美國﹑歐盟和中國大陸都回到挽救地球氣候變遷的軌道上,勢必相繼推出更多對抗暖化的法律與政策,收緊對石油產業的監管。IEA分析國際情勢認為,化石能源正面臨五大壓力──法規壓力、民間組織壓力、股東壓力、市場壓力和融資壓力。
荷蘭法院的判決,鼓勵更多非政府組織加強對油氣業的反攻,未來油氣業和航空、採礦等排放大戶,面對的法規限制必嚴格許多。埃克森美孚和雪弗龍股東會的「變天」則預告,未來會有更多油企股東要求公司推動減排。就連大型投資基金都已經轉向,埃克森美孚股東會之所以變天,就與股東之一的全美最大基金公司貝萊德「倒戈」有關。
耗油大戶的汽車業已經加速向電動車進擊,很多產業也要求減少使用化石能源,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將會重估油企手上資產的價值,使得油企面臨融資壓力。石油公司將不得不往,包括液化生物燃料及氫能源等新能源領域拓展。但大型油企的轉型並非易事,有些企業還未成功很可能就已倒閉,從而使得全球能源產業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氣候變遷是全球共通的重要議題,並非單一國家或地區能夠解決,每個經濟體都有義務承擔責任。台灣是排放大戶,根據去年底出爐的全球氣候變遷績效報告,台灣在六十一個國家中排名第五十七名,屬於後段班。雖然台灣已經訂出「二○三○年相對於二○○五年減碳百分之二十」的目標,但與國際上強調「二○三○年時排放量必須較二○一○年減少百分之五十以上」差距甚大,必須趕緊追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