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國民偶像、頂流明星 飯桌上、課本裡與他相遇

文/記者袁汝婷、劉良恆、周勉 |2021.05.30
1638觀看次
字級
2013年,袁隆平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查看水稻生長情況。圖/新華社

文/記者袁汝婷、劉良恆、周勉

當袁隆平的團隊在海南三亞,找到「野敗」,那時他四十歲;不到一個月前,他指導研發的第五期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在三亞取得好成績,他已九十一歲高齡。

是什麼讓他對稻田如此眷戀?袁隆平曾向記者透露,自己發過誓言,「作為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最新發布的《二○二一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二○二○年在五十五個國家/地區內至少有一點五五億人陷入「危機」級別或更為嚴重的突發糧食不安全狀況。但近年,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二點四億畝,年增產水稻約二百五十萬噸,中國大陸以事實向世界證明,完全可以靠自己養活十四億人民。

解決全球糧食短缺

事實上,二○一○年,時任世界糧食計畫署執行總幹事喬塞特.希蘭曾寫道:「人們問我為什麼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們這一代消除飢餓,中國就是我的回答。」二○一七年二月,《自然.植物》雜誌發文認為,中國的水稻生物學、遺傳學和群體基因組學研究引領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學研究。

雜交水稻,成為解決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的「中國方案」,而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夙願。他,做到了!

這個成就也使得袁隆平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開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現場」。尖叫、鮮花、掌聲……在「九五後」、「○○後」眼中,他是當之無愧的國民偶像、頂流明星,「我與他好像有過一面之緣,在飯桌上,在課本裡。」

書本裡長不出水稻

一九八四年,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國家下撥的第一筆經費就高達五百萬元(人民幣)」。」這是袁隆平的起點,他回憶,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溫室和氣候室,配置了二百多台儀器。

「書本裡長不出水稻,只有田裡才長得出水稻。」這是袁隆平送給年輕科研工作者的成長祕訣——唯有實踐,方不辜負真理。如今從雲貴高原到華北平原,從洞庭湖區到江南水鄉,無數農民還在等待第三代雜交水稻從試驗田走向生產田;在新疆、山東、黑龍江等地,已有超過十萬畝海水稻試驗田豐產,許多角落還在等待「再造億畝良田」的理想步步實現……未竟的事業,科學的價值,等待年輕一輩去堅守,拚搏,開掘。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