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人類會以「七」這個數字,定為時間的周期?為什麼不是「十」,不是「十二」?畢竟一星期定為十天或定為十二天,都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十是手指的總數,十二是一年中的月數等。
原因主要是古人類不懂得進率制,對數字的認識自然有困難,每一個自然數都要有一個發音,對語言還不十分豐富的古人類,顯然無法做到。因此,只能認識到較小的自然數。
古時,人類對潮水的漲落、月亮的陰晴倍感神秘。潮起潮落、月圓月缺,十分有規律。
對漲退潮而言:
漲潮:由中線位置到漲至潮水最高位置,時間七天;由潮水最高位置退回中線位置,時間也是七天。
對退潮而言:由中線位置到退至潮水最低位置,時間是七天;由潮水最低位置漲回中線位置,時間也是七天。
七天是潮水起來和退去的時間周期。
對月亮而言:
由半圓月到滿月,時間是七天;由圓月至半圓月,時間又是七天。
由半圓月至消失,時間是七天;由消失至半圓月,又是七天。因此,七天也是月亮盈虧的周期。
古人不懂潮汐是因月亮所引起的,但他們卻發覺了兩者間的規律和聯繫。潮起潮落,月圓月缺是同步的,均為四個七天。而由於沒有用到十進制,也還沒有表示二十八的數字,故選用了七這個數字。
另外,由於月亮的觀測屬天象的觀測,與觀察太陽、星星屬於同類,故稱為星期,期是周期的意思。
而七是中文發音,與起、去、期、曲同音,表示來回往返的意思,即周期。七天是天象中月亮圓缺,與潮水漲落的周期,與天數對應,而十只不過與手指對應,不是天象,不能被古人理解和接受;十二也並不是個周期,十二的後面還有較大的尾數,此外,十二超過了十,在沒有進率制前,古人類無從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