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中國大陸五一長假時,浙江省台州市外海的大陳島,民宿客滿,節前訂房電話就響不停,遊客遠從哈爾濱、四川到此東海明珠觀海聽濤。
六十六年前大陳是國共戰場,中華民國政府雖退守台灣,仍在大陳部署萬餘名部隊,伺機反攻。韓戰結束,大陸調動三軍攻取大陳,兩岸戰機、艦艇在這處海空鏖戰。一江山登島戰,國軍指揮官戰前即抱必死以求生之志,命令部隊中有父子、兄弟者擇一離島;戰爭打響後,死事慘烈,指揮官果然奮戰至彈盡援絕,與陣地同亡;一個月後,大陳居民與國軍餘部撤至台灣。
當年陸方占領的大陳幾乎是空島,須動員青年墾荒,即使現今人口仍不及昔日盛況;但大陸政府投資基礎建設,風力發電量自給有餘;發展圍網養殖黃魚技術,產值逾五億元人民幣;興建海濱棧道、大陳島台胞文史館等景區建設,加上在建中的兩岸大陳鄉親文化園,全都對準觀光休旅產業,爭取海島遊市場的商機。
近五年來台海南北水域、海空航路,中美台機艦穿梭往返,法國、加拿大、英國的巡防艦、測量船現蹤插花,台灣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為全球風險最高之地。但是台海、東海與兩岸連動的島嶼,儘管曾經烽火彌天,如今卻有志一同地以和平興邦、發展休旅事業、迎接各方來客為務。這些島嶼居民的天光,擺明是化劍為犁。
金門、馬祖曾是國軍保衛台灣的前線,居民飽嚐砲戰苦果,灘頭至今仍有反登陸軌條砦、反空降樁、雷區標示、迷彩塗裝的碉堡等設施。地方文史工作者呼籲政府保護,其目的自不是以備未來戰爭之需;而是要留住這些戰地文化觀光資源,供遊客憑弔。馬祖因為推廣旅遊,觀光旺季會缺水,必須建海水淡化廠救旱。去年新冠疫情阻斷兩岸小三通,金門縣民一再陳情,要求恢復金廈等航班,挽救觀光產業。
金門對面的廈門島本就是商貿重鎮,金廈砲戰中曾遭破壞,煙硝散去,大陸列廈門為第一批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致力民生、休旅等產業建設,到訪外賓讚為花園城市、東方夏威夷。望向金門的臨海公路,尤其食肆連綿,霓虹綠籬間,那還有刁斗之象。
閩北的平潭島,曾是陸客駕木殼船偷渡至台灣的熱點。二十六年前台海飛彈危機中,大陸解放軍在此演練三棲登陸、空降及山地作戰。如今陸方設定平潭為綜合實驗區,要建成兩岸同胞共同家園,吸引不少台商台胞在平潭創業、就業。
台海不僅臨陸島嶼居民希望化劍為犁,台灣北從桃園新屋的綠色隧道、新竹十七公里海岸線、台南黃金海岸等休閒景觀建設,那一樣不是瞄準和平興邦為目標。新竹市濱海重劃區高樓連棟起,建商圈地待機,等的當然是商機,而非飛彈火箭的摧殘。
近期《經濟學人》關於台灣風險的報導,引起很多討論,皆曰中美台三方都應自律。台海絕非只有風險,該雜誌另篇報導談及「台積電為何無畏中美之爭」、「設廠中美,政治衝突中求平衡」,台積電是先赴陸建南京廠,才有赴美投資之舉;儘管在美國買了大片土地可擴廠,但隱而不發,反先宣布會擴建南京廠。民企尚知親疏遠近、緩急相濟,食民俸祿的政府領導人能不惜民命而有所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