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自主學習力》 圖/聯經出版提供
文/工藤勇一
如果「順從」不適合作為管教的最高目的的話,那麼什麼才是最高目的呢?我認為是「傳達重要的訊息」。
譬如,我還是年輕教師的時候,任教的國中有個對學生十分嚴厲的老師,那位老師有一天帶著挖苦的口氣對我說:「工藤老師見到學生『踩鞋跟』,為什麼不糾正?」
踩鞋跟,就是穿室內鞋的時候把腳後跟踩扁,這的確不能算是雅觀的行為。但是,我認為踩鞋跟只是小事,不值得用來責罵學生,我也不懂為什麼要把這一條記入校規裡。而且,話說回來,我每次與學生接觸,總是注視他們的眼睛或表情,所以從來沒有看到他們的腳後跟(於是我只好用一句「抱歉」敷衍過去)。
那麼,我們在斥責孩子的時候總是注意到什麼?
那就是「優先順序」。
減少責備的頻率
各位的住家附近,有沒有一整天都聽得到媽媽在罵人的家庭呢?以前我住的地方,即使門窗都關起來,還是一連好幾天都聽得到鄰居媽媽大吼:「我不是告訴你了嗎!」「為什麼不聽話!」「動作快一點!」可能她認為罵小孩是做母親的天職吧,學校裡也有很多這樣的老師。
但是,如果老師連續幾天都為了瑣碎的小事,罵同樣的話,老實說孩子就無法分辨哪些事重要。「作業忘了寫」、「考試分數太低」、「說謊騙人」、「說別人壞話」、「頭髮染成金色」……孩子如果只是無法分辨倒還好,但一味的責罵,孩子心中不是湧出對老師的反抗心理,就是極端在意大人的眼光,這兩者都不是好現象。
因此,如果能決定責罵標準和管教順序,責備的頻率就會減少,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會改變。進而,由於清楚告訴孩子哪些事「真的不能做」,育兒本身應該也會輕鬆很多。
那麼,什麼樣的訊息才叫做重要,必須確實傳達給孩子呢?要如何訂定優先順序才對呢?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許很多家庭夫妻之間對於管教孩子的意見並不一致,但是,如果兩人都能把孩子視為最優先考量,就有必要深度思考,互相商量。如果只是一時權宜的指導方針,孩子也會感到茫然。
至少,我可以說,不要聽信外在的尺度,如「因為書上這樣寫」、「自己也是這樣被罵大的」、「附近的鄰居家也是這麼做」,把它當作絕對的信條。這些尺度可供參考,但是所謂的標準,畢竟還是要觀察孩子的特性和反應,再慢慢決定才行。
不需要的話不說
「目的是什麼?」也是我經常思考,另一個重要的觀點。
對於許多大人無意識脫口而出的價值觀,我覺得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應該在責罵之前,冷靜的想想:「我到底為了什麼目的責備孩子呢?」
例如,我們來想想,關於「不可以說謊」的教養。
孩子一旦說謊,大人總是會忍不住說:「不是告訴你不可以說謊嗎!」
但是,有些謊言實際上是為了不傷害別人才說的。說得太直白,有時對方會受傷,也就是說,如果教孩子「不說謊(說實話)」,反而有可能傷害到別人。各位覺得「不說謊(說實話)」與「不傷害他人」,哪一個比較適合作為上位概念呢?
那麼,假設孩子為了保護自己而說謊好了。如何?一定很想把他罵一頓吧?但是,這種時候,大人應該傳達給孩子的重要訊息,不是「不准說謊」,而是「一時蒙混過去,一旦養成了習慣,以後不會進步喔。」如果孩子確實接收到訊息,最後他應該就不會為了保護自己而說謊了吧。
「不可說謊」的價值觀,乍看起來都帶有絕對正義的味道,但是我們知道,它並不適合作為最上位概念(換言之,其他還有很多更重大的訊息應該傳遞)。
大人(尤其是父母)說的隻字片語,孩子會有原封不動的接收,並且在腦內增殖的傾向。這是管教上我們應該注意的事。因為,大人會在無意之間形成孩子的價值觀,不需要說的話,盡量小心不要說出口也許更重要。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提供《啟動自主學習力》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