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的一天終於結束,在回家路上我經過一條河流,好奇地向水流探去。在都會區的河川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鷺科、鶺鴒鳥、鉛色水鶇、翠鳥,有時還能見到紫嘯鶇。但是有一種溪流鳥類,我目前還沒觀察過,那就是全身褐色的「河烏」。
圖/玉子
文/玉子
辛苦的一天終於結束,在回家路上我經過一條河流,好奇地向水流探去。在都會區的河川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鷺科、鶺鴒鳥、鉛色水鶇、翠鳥,有時還能見到紫嘯鶇。但是有一種溪流鳥類,我目前還沒觀察過,那就是全身褐色的「河烏」。
後來我知道,原來河烏只吃溪流中的生物,以石蠶蛾、蜉蝣、石蠅等水生昆蟲為主,有時還有小型魚、蝦和蝌蚪。這些獵物的出現仰賴著乾淨、未受汙染的河流,因此若想要一窺河烏的英姿,可能還得離開都市的舒適圈,往山間的清澈溪流探尋。
世界上的河烏有5種,分布在台灣的河烏是「褐河烏」。全身為褐黑色的牠,令人想起情人節的甜食──巧克力。因此,愛鳥人偶爾還會以「巧克力」戲稱褐河烏。河烏就像是鉛色水鶇、小剪尾等水邊鳥類,不知為何,牠們全都有上下擺動尾巴的習慣。不過河烏倒是擺得更加起勁,雙腳還會配合尾巴蹲一下、蹲一下,完全就是小鳥版本的「蘿蔔蹲」嘛!
靠溪吃飯
產期特別
名字裡有個「河」的河烏,一點都不辜負這個名字。防水的羽毛、有如泳鏡的瞬膜,以及銳利的腳爪,是河烏討生活的高級配備。牠們能在較淺的水流中,以腳爪攀附石塊,將頭埋進水裡尋找食物;在有點深度的水域,牠們還能全身沒入水中游泳……沒錯,褐河烏是台灣唯一會潛水的雀形目鳥類。如此適應河流的褐河烏,還有一點跟其他鳥類不太一樣──繁殖的季節。
春、夏季一般是自然資源最豐厚的季節,許多鳥類會在這個季節生下小寶寶。但是河烏只吃溪流中的生物,因此在雨量豐沛、溪流暴漲導致食物不穩定的夏季,對牠們而言反而是食物取得不穩定的時候。顧自己可能都來不及了,何況要多養一窩小孩呢!為了讓育雛時期有足夠的食物,河烏的繁殖會發生在最冷的1至3月,實在是非常特別。
不過,近年研究發現,極端氣候使河烏討生活愈來愈困難。當大雨來襲,河烏大多要躲到較不受洪水侵襲的地區避難。而颱風的時間若持續到秋季,河川的生態來不及恢復,也會間接影響到河烏的繁殖。在這樣極端變動的氣候中,生物們的行事曆被打亂了,再不好好正視氣候問題,我們可能會失去可愛的生物夥伴,甚至連自己也可能會遇到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