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組織示警,全球近1/3的淡水魚面臨滅絕威脅。 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淡水魚類是人類重要糧食來源,為全世界數億人口提供食物;淡水魚的捕撈、養殖,也是許多人賴以為生的經濟來源。然而,由數家保育機構發表的報告指出,由於環境汙染、過度捕撈、人造建築破壞棲息地等因素,已導致淡水魚的種群和數量急遽下降,全球近1/3淡水魚正面臨滅絕威脅。
這份報告是由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倫敦動物學會(ZSL)、全球野生動物保護協會(GWC)和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在內的16個保育機構共同提出。
WWF的淡水環境首席顧問帝克納(Dave Tickner )表示,世界各地的淡水魚目前正處於「災難性的衰退」,包括英國、歐洲。在已知的淡水魚中,已有80種滅絕,光是去年絕種的魚類就高達16種。
報告並指出,過去50年來,洄游魚類的數量已減少3/4;體積較大的大型淡水魚物種總數更減少約9成,例如鱘魚。在英國水域的淡水魚中,鱘魚已經消失,野生鮭魚的數量也持續下降,鰻魚則瀕臨絕種。
帝克納表示,淡水魚的棲息地原本是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物種棲息地之一,但現在自然環境正有如自由落體般地惡化,讓許多野生動物難以生存。
淡水棲息地信託基金(Freshwater Habitats Trust)的比格斯(Jeremy Biggs)博士則表示,為了保護淡水生物的多樣性,必須通盤研議,全面保護所有的淡水資源,包括池塘、湖泊、溪流和河流。
一些國家已開始展開淡水魚類的保育行動,例如中國大陸。中國大陸最大的2條淡水河─長江與黃河,目前正面臨過度捕撈導致野生魚類滅絕的嚴峻形勢。
北京當局指出,隨著經濟成長和市場開放,長江的捕魚活動進入巔峰期,導致魚類資源驟減,讓長江沿岸漁民無法靠捕魚生存。
此外,過度捕撈已使自然資源遭受嚴重破壞。科學家指出,長江水生生態系統已瀕臨崩潰,一些魚類雖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仍相繼滅絕。為保護長江生態,北京當局已宣布,2021年起的10年內禁止在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捕魚,希望打贏這一場禁漁「持久戰」。
當局也公布《長江保護法》,3月起正式施行,藉此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促進資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態安全,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發展。
自然保護協會的瑞凡賈(Carmen Revenga)表示,淡水魚是一種多樣化和獨特的物種,不僅對河流、湖泊和溼地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而且有許多人,尤其是較窮困者,須依靠淡水漁獲得食物和收入。
瑞凡賈指出,當務之急是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合作,實施保護淡水物種的解決方案。WWF則表示,政府應落實執行保育法律,加強環境法案要求的保護措施,並倡導全球自然生態復育目標,才能恢復淡水生態環境,協助瀕危淡水魚「再野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