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覺障礙改變大腦結構 影響運動與思考 嗅覺測試 提早發現帕金森

編譯/韋士塔編譯/韋士塔 |2021.03.13
2328觀看次
字級
嗅覺狀況可能是診斷帕金森氏症的重要依據。 圖/法新社
嗅覺喪失會導致大腦結構發生變化。 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新冠病毒疫情的症狀之一是喪失嗅覺,這也再次引發疾病影響嗅覺的關注。專家指出,嗅覺喪失也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常見症狀,包括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

研究發現,在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中,近4成的患者會失去嗅覺;阿茲海默症患者則有5成在發病前5年出現嗅覺喪失的跡象;至於帕金森氏症患者,有4成5到9成出現嗅覺障礙。科學家指出,若能把嗅覺納入診斷依據,將有助提早研判患者是否罹患帕金森氏症。

以史密斯(Barrie Smith)為例,他在五十多歲時罹患帕金森氏症,但在此之前18年,他已出現怪異的嗅覺問題,不斷聞到濃烈的煙熏味。當時,醫師把史密斯的嗅覺問題歸咎於潛水,但這其實是史密斯的帕森金氏症病理現象,影響了大腦的嗅覺區域;如果當時有準確的嗅覺測試方式,就能提前發現他罹患這種疾病,也會讓史密斯有更多時間準備將來的應對方式,甚至減緩疾病的發作速度。

一些研究機構正在開發測試系統,透過嗅覺協助診斷神經退化性疾病,英國的Predict-PD專案就是其中之一。這項專案由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的臨床高級講師諾伊斯(Alastair Noyce)主持,研究團隊開發一種名為「刮擦嗅探」(Scratch and Sniff)的快速嗅覺檢測機制,收集受測者的數據,據此預測誰可能罹患帕金森氏症。

諾伊斯指出,許多人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嗅覺受損,但他們的檢測方式能夠協助受測者及早發現嗅覺是否異常,進而提早診斷出疾病。

諾伊斯指出,嗅覺障礙不僅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症狀,其他疾病的患者也有一定程度的嗅覺功能礙。此外,嗅覺喪失也可能與精神健康狀況有關,例如憂鬱症、精神分裂症。研究也發現,嗅覺受損與死亡率有一定程度的關聯,這代表嗅覺問題是衰老或患病的警訊。一項針對2200名70歲到82歲受測者進行的研究發現,嗅覺較差的受測者在10年內死亡的風險,比嗅覺正常者高出46%。

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嗅覺學教授菲爾波特(Carl Philpott)認為,嗅覺與健康息息相關,這可能與食物有關。他主持的研究發現,3分之1的嗅覺喪失患者飲食過量,另3分之1的患者飲食攝取不足。

菲爾波特指出:「嗅覺影響一個人的食欲。許多患有神經疾病和腦損傷的患者,失去了日常活動的樂趣,包括飲食,這會導致他們的行為改變,變得更內向、易怒或畏縮。」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嗅覺障礙會導致大腦結構的長期變化,讓涉及嗅覺的大腦區域縮小,影響運動控制和理性思考。但研究也發現一項好消息,一旦恢復嗅覺,原先萎縮的大腦區域會再生,這表示嗅覺療法可能有助改善特定疾病。

諾伊斯表示,「刮擦嗅探」檢測方式的成本約為35美元,對於自費的檢測者來說不會過於昂貴,但仍不易在公共醫療系統中廣泛使用;他們將設法降低這項檢測的成本,讓更多民眾能接受測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