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甘脆生菜加餐飯

文/朱振藩 |2021.03.15
875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一般俗稱的「生菜」,為菊科植物萵苣的葉。基本上,它經由中亞、西亞傳入中國,現是春末至秋季常食的大眾化蔬菜。萵苣分葉用和莖用兩種,葉用的今名生菜,莖用的仍稱萵苣。南宋詩人陸游多次寫詩讚美萵苣,〈對食戲作〉詩云:「香粳炊熟泰州紅,苣甲蒓(蓴)絲放箸空。」顯然是吃嫩葉;〈雨中作〉亦有「解渴黃粱粥,嘗新白苣齏」之句。所謂「苣齏」依清代飲食鉅作《調鼎集》上的說法:「香萵苣去皮、葉,鹽醃一日,次日切小塊,滾水焯,晾乾,隔紙火烘成豆,加玫瑰瓣或桂蕊拌勻封貯,其味香美,色綠而脆。」望文為用其莖,名叫「烘萵苣豆」,以此佐黃粱粥,其滋味之棒,應無與倫比。

這款來自地中沿岸的立生萵苣,公元八世紀傳入中國,也最早傳到台灣,市面上稱「本島萵苣」,也叫「台灣萵苣」,品種略有差異,但葉片顏色淡綠,葉片或寬或窄,或呈劍形,帶有苦汁,罕見生食,唯其莖經中土發揚光大,甚至推廣到國外;它既可煮可炒,食法多端,且能生食,運用佳妙,風行全球。

葉用萵苣主要有兩種,葉片從根部長出,有的結成球狀,像煞了甘藍菜,此一特別品種,直到十六世紀時,才被人們發現;歐人培育成功後,輾轉傳入中土,近年傳入台灣。其葉片闊大,捲曲成球,其色淡黃,質地爽脆,嚼之回甘,常用於生食,號稱「美國生菜」或「西生菜」,每見於漢堡和三明治內,如不喜生食,亦能煮而食之。但因煮後會大量出水,失去爽脆口感,故宜汆燙或大火快炒,俟將熟未熟之際,迅即起鍋,始能保持鮮嫩質感。

另一種不結球狀者,其葉子鬆散,稱「散葉萵苣」。葉片深裂,葉面皺褶,又名「皺葉萵苣」,葉色鮮綠,不含苦汁,可以生食。早年市場少現芳蹤,多由餐廳直接購買,當成盤飾或菜餚襯底用。初名「廣東生菜」,小飯館尤常見,一般供燙食用,亦有加蒜片或薑絲大火快炒者,色翠質脆,佐餐甚宜。

據陳存仁的《津津有味譚.素食卷》記載,萵苣葉切莫嫌棄,可將它「切碎,與豆腐用煮,別有風味」。且其營養價值頗高,更勝於萵筍。通常將它焯水後,添調味料拌食或熗食。如略放鹽拌入麵糊,以油炸食,風味頗佳。《調鼎集》另有一法,早年家裡吃過,至今難忘其味。此法製作簡易,把萵苣葉「鹽醃晒乾,夏月拌麻油,飯上蒸」,味香美,有別趣。家母在用餐之際,也會加個拌萵筍,切片滾水泡過,加麻油、糖、醋拌勻。炎夏食此飯,痛啖此二味,葉軟柔,莖爽脆,飯有菜香,三者用享,不亦快哉!

清代名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上記載:「萵苣,微辛微苦,微寒微毒,通經脈,利二便,析酲消食……可醃可脯,病人忌之,莖葉性用,薑汁能制其毒。」此與《日華子本草》所說的,萵苣「利五臟,補筋骨,開膈熱,通筋脈,去口氣,白齒牙」,以及《救荒本草》講,它「甚益人,久食輕身少睡」。一併觀察後,始知它素有「廚房裡的藥物」之令譽,豈偶然哉!

值此萬紫千紅時節,勸君多食生菜,必大有益於養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