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貴
楊朱去大梁,對梁王說,治理天下就像翻掌一樣容易。梁王疑惑說,聽說先生您一妻一妾都擺不平,三畝園地都種不好,怎麼能說治理天下易如反掌呢?楊朱說,我家的情況的確如此。但您見過放羊吧,一個五尺牧童能驅策上百隻的羊群,若讓堯舜也舉著牧羊杖去試試,肯定亂了套。
楊朱是戰國時期獨樹一幟的思想家、哲學家,史稱「楊朱學派」,與儒學、墨學並駕齊驅,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可見其學說影響之大。
他對梁王說的這番話,類同於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老子的治國理念是以家務事為參照,而楊朱,撇開治國與治家的關係不談,轉而以牧羊為例,意在說明「將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
據《後漢書》記載,汝南平輿人陳蕃,其祖上是河東太守。陳蕃十五歲時曾閒居一室,屋內外雜亂無章。他父親的朋友薛勤來訪,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覺得他有澄清世道之志,不免驚奇。
陳蕃這番說詞與楊朱如出一轍,而在古人的論述中,既有「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之說,也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之謂,時至今日,教書育人也好,職場勵志也好,對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論調,究竟要聽誰的?或者說,這兩種說法是否都成立?
自古而今,不拘小節而成大事者確有其人,如呂端大事不糊塗、劉邦行事不拘泥;注重細節而成大事者也大有人在,如白圭治水防蟻穴、孔明一生唯謹慎。可是,僅從典例和哲理上來論證小節與大事的關係,總還是不足以服人。關鍵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拘小節,而在於能否成大事;辦不成大事者,拘泥小節也毫無意義,能成大事者,小節也就忽略不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