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 蘭美蘭潔蘭幽香

文/黃聰哲 |2021.03.11
2076觀看次
字級

文/黃聰哲

蘭,國香。極言其香冠於一國,文人用以讚譽人的風采、品行,在中國形成一道特殊的文化印象。

蘭,香艸也。闌,柵門。古人將香艸插掛在居所,後衍生隨身佩帶,用來聞香熏蒸,避邪求吉。古人稱蘭有數種,有生長在水旁的蘭草、澤蘭,也有生長在山中曠野的蘭草,古人稱蘭多指此草。蘭花也生在山中,和前述三種迴異,分布在中國溫帶地區,後來被廣為栽培者稱「國蘭」,至於分布於低緯度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具有明顯的氣生根和附生習性的蘭科植物,則稱「洋蘭」。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提到楚地雲夢「其東則有蕙圃衡蘭」,顏師古注:「蘭,即今澤蘭也。」漢末三國時期,曹植在〈公宴〉一詩描寫清夜遊西園的景緻:「秋蘭被長坡,朱華冒綠池。」秋蘭叢生覆著於斜坡,芙蓉遮滿了一池綠水。野生蘭花可遇不可求,始生於何時?缺典籍文獻可考,據史料記載,中國人工栽培蘭花始於宮廷,直至唐代,蘭蕙的栽培才發展到一般庭園和花農培植。

宋代詩人戴復古〈家居復有江湖之興〉:「寒儒家舍只尋常,破紙窗邊折竹床。接物罕逢人可語,尋春多被雨相妨。庭垂竹葉因思酒,室有蘭花不炷香。」詩中描述寒儒家舍,縱然過著破窗邊折竹床的生活,室內也要有蘭花代炷香,隱逸脫俗以明志。

清代鄭板橋詠蘭詩〈蘭〉:「屈宋文章草木高,千年蘭譜壓風騷。如何爛賤從人賣,十字街頭論擔挑。」作者透過詩畫隱喻其文章、人格的不得志,然人品高潔,彰顯其人文光芒,此時中國蘭藝更臻成熟,甚至東傳日本、朝鮮。

蘭花,不識者當路草,任其與眾草共蕪沒。要如何識蘭賞蘭?首聞其香,次辨其色,進觀其姿,終悟其韻。

香,可說是國蘭的精髓。蘭花香氣,幽香清洌,沁人心脾,尋之則無,無意卻來,孔子譽為「王者之香」。其香有下述特點:「清」,清芬不濁能解穢,此其一。「幽」,坐久不知香在室,若著意尋香又不香,此其二。「遠」,種蘭幽谷底,若有春風吹送,四遠聞馨香,此其三。「超」,在群芳競發時,氛氳掩眾芳,此其四。

色,主要指花色和葉色。國蘭以素色為上品,恬淡素雅,清新似水,為歷代名士推崇。至於葉色,國蘭有「看葉勝看花」的說法,基本上以濃綠或翠綠色光潤者為好。然現在蘭葉主要流行藝變,可觀賞葉的紋理、線條、金邊、錦砂、虎斑等。

姿,就是欣賞國蘭整株的姿態美。葉片要疏密有致,氣宇軒昂,以挺立為美。開花之後,能一枝獨秀最好,否則,各花之間,也要顧盼呼應,才能顯得端莊素雅。

韻,是指蘭花的神韻。蘭韻貴在素心高潔,幽香清遠,淡雅脫俗,清高隱逸,芬芳暗持,乃花中真君子。

中國文人常以比興的手法,借景借物來激勵自己提高人格修養,因蘭花自古就被賦予很多含義,故哲人以蘭修身,畫家以蘭達意、詩人以蘭抒情。

蘭花性自在:「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有自愛慎獨的品格,故君子自勵「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蘭花性融和:「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君子德在合而不孤,能與善人居,即與之化矣。

蘭花性不爭:孤蘭生幽谷,遇春風發送,芳香滿空谷,象徵君子身雖幽隱,而道德潛通,聲名顯著。

蘭花性高潔: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君子高尚人格的象徵。

蘭花性堅貞:「常綠鬥嚴寒,含笑度盛夏。」文人將此種嚴冬凌寒,比興成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及自身的美德。

中國文人以感性態度欣賞蘭花,而將其特性內化成「內美」、「修能」,象徵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氣質,進而與傳統文化融和,成為根深柢固的民族感情與性格認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