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以前發展遲緩常被家長忽略,彰化社工化被動為主動,直接到賣場、寺廟、市場接觸疑似個案。
圖/彰化家扶中心提供
【本報彰化訊】遲緩兒童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都會區,造成偏鄉遲緩兒被發現且及早治療均不易,連六都以外人口最多的彰化,近幾年也有高達五成個案未能在三歲前的黃金療育期被發現,一些幅員廣大的縣市偏鄉遲緩兒更難享有早療資源;資源分布不均,治療也處處有缺口。
彰化縣府審計室根據衛福部資料發現,彰化二○一六年起,每年度約有一千二百人次的發展遲緩兒童通報個案,但約四成五孩童被通報時已超過三歲,尤其托嬰中心與早療機構的通報案件數偏低。
幅員大、偏遠部落多的南投情況更明顯,社工坦言要早期發現遲緩兒已不容易,被通報更困難;依南投新生兒人口數推估約有百分之六的遲緩兒,人數約一千三百多人,但目前全縣只找出四百多名個案,且多是醫療院所發現。
彰化縣府委託兒少機構提供五個早療通報窗口,社會處也有社工及治療師等超過百人投入兒童早療通報、資源轉介等工作;但社會處表示,通報還存有許多黑數,許多家長不了解, 總以為孩子發展不如人可能只是「大隻雞晚啼」。
南投縣社會勞動處指出,發展遲緩兒在幼兒階段不明顯,家長不易察覺,目前仍以醫療機構通報為主,這也是縣內幼童通報比率不高的原因。
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中心張明裕說,要靠家長發現較困難,很多家庭通報個案多屬於複雜性的發展遲緩,至少有二項以上發展遲緩需要治療師介入治療。但有家長表示,帶孩子到醫院從鑑定到治療,常要等上一年;有醫院認為健保給付不夠,不願多聘語言治療師。
張明裕說,其實媽媽手冊裡有設計評估幼童發展狀況的問卷,只是多數家長疏忽未勾選填答,若能及早在黃金治療期的三歲以前發現,早療效果會更好。
至於一般幼托園所師資雖受過訓練,可協助篩檢發現遲緩兒,不過警覺性仍不足,倒是上了小學才被發掘的個案相對多。
南投縣社會勞動處為了改善這個現象,縣府、早期療育中心與各鄉鎮衛生所醫護將攜手合作,利用接種疫苗機會觀察幼童發展狀況,也會向托嬰中心和保母加強宣導發展遲緩的相關知識,幫助孩子接受早期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