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宋代儒醫 許叔微

文/姬采芹 |2021.03.03
1005觀看次
字級

文/姬采芹

許叔微,字知可,生活在北宋中期到南宋初期,是宋代「醫、儒合一」的代表人物。十一歲時,父親因感染疫病身亡,母親原本就體弱,又遇喪夫的打擊,兩個月後,因過度悲傷勞累,昏倒在地,口齒間流涎不止,醫者未仔細檢查就斷定是中風而下猛藥,當天便撒手西歸。

在百日內痛失雙親的許叔微並未怨天尤人,反而化悲痛為力量,發願「以救物為心」,從此刻苦求學,努力科舉,深入醫方,成為一位見聞廣博的儒醫,以醫名傳揚於世。

許叔微平日看診,不分晝夜,不問貴富賤貧,就算半夜風雨交加,只要有人求診,他立刻束上縕衣,戴著斗笠,穿上木屐前往診治。每遇疑難病症,必定多方觀察,悉心探究,找到病根而後對症下藥,往往能藥到病除,危病轉安。但他始終不索要酬金,只為濟世救人而已。日常以儒者身分授課,以束脩維持粗茶淡飯的生活。

宋建炎初年(一一二七),真州爆發大規模疾疫,一時人心惶惶,避之唯恐不及,許叔微反而主動上門治療。他不收診金,遇到特別窮苦的,還免費贈藥;無家可歸的,安排到自家來診療。在他悉心診治下,十之八九的病患都被救活了。

一日許叔微夢見有客來訪。客人問:「你平生有什麼遺憾嗎?」許叔微回答:「我有三件憾事:一是父母因誤診而早亡,無法奉侍親恩;二是我自幼讀聖賢書,而今年過半百,還沒有一官半職來自立門戶;三是膝下無子,無法延續香火。」

客人又問:「你對大眾有過什麼貢獻嗎?」許叔微提及在真州疾疫時的作為,似乎有些微的功勞。客人聽了,便說:「你的父母無法再生,但你濟世救人的功德,將獲上天賜予官職及子嗣。我送你一首偈語:『藥市收功,陳樓間阻。殿上呼盧,喝六作五。』」

許叔微醒後,雖覺怪異,還是把偈語記下來。後來在紹興年間中進士,榜單上排在他前一名的是陳祖言,後一名是樓材,這才明白「陳、樓間阻」之意。而他原本排名第六,皇帝推恩,將他的名次挪前為第五,印證了「殿上呼盧,喝六作五」。原來「呼盧」是「臚傳」的意思。

同年,許叔微的子嗣誕生,夢中之言,已成現實。

許叔微考上進士後,曾任集賢院學士,人稱「許學士」。他以「救物為心」而從政,卻與當權的秦檜政見不合,本著儒者「邦無道,危行言遜」的行事修養,秉持「不為良相,就做良醫」的理念,辭官歸醫,整理專著。

許叔微並未將精湛的醫術留作「家傳祕方」,而是懷抱「予而不求其報」及「與眾共之」的胸襟,將一生行醫用藥的經驗整理成書,廣為發行。著有《傷寒發微論》、《傷寒百證歌》、《普濟本事方》等醫書。見識精確,理論周全,既有前賢常法可循,又補足前人所未及,自創新方,啟發後人,對後世臨床運用,深具借鑑之效。

清代名醫葉天士在其著作《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序》提及:「學士諱叔微,字知可,官集賢院學士。蓋士而精於醫者也。觀其用藥制方,窮源悉委,深得古人三昧。苟非三折肱,良不易辨。蓋其心存普濟,於以闡發前人之祕,以嘉惠後人者,厥功偉矣。」對於許叔微的評價,十分中肯切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