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外觀。圖/魯郡
文/魯郡
位於新北市西北沿海的淡水,背山面水,沿岸風光明媚,景色優雅宜人,加上殖民時代的洗禮,向來是遊客尋幽訪古的勝地。
中法戰爭時,劉銘傳採取填石塞港策略,加速淡水港的淤積,港運漸漸沒落。一八九五年六月十七日,日本舉行台灣始政周年紀念,於淡水重新開設淡水稅關,然因淡水港設施沒落,關務也顯得悠閒。一九○○年五月十日,由淡水稅關長中村純九郎發起成立「五十會俱樂部」,初期成員僅限淡水稅關的關員,以利用公務餘暇休閒及啟發知識為目的。
這幢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是當年淡水地區最豪華的建築,當地人稱之為「埔頂三塊厝」。二次大戰期間,淡水稅務司官邸一度成為淡江中學的學生宿舍,至大戰末期,該建築日漸荒廢,被當地學生戲稱為「化物敷屋」(鬼屋)。稅務司官邸曾歷經兩次整修,而後被財政部報廢,準備拆除改建大樓;一九九五年間,淡水鎮公所將官邸提報列為古蹟,希望藉以保存這幢建築,而關稅總局也計畫在此興建員工宿舍,在淡水地方人士、社會團體、學者專家的關注下,發起「小白宮搶救行動」,獲內政部回應,一九九七年公告評定,稅務司官邸因具有歷史意義及建築上的獨特價值,列為第三級古蹟,名為「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是一幢殖民式西班牙白堊迴廊建築,因其建築物外觀有著清新的白色牆體,當地居民暱稱為「小白宮」。殖民式迴廊建築的特徵,具有抬高地基、建築物前或四周有類似迴廊的涼台、落地門窗、煙囪等設置,這種擁有大面積涼台設計的建築,形成另一種型態的生活空間,稱為「Bungalow」(涼台殖民式建築)。「Bungalow」有別墅、別莊的意思,為外國人離鄉背井到東方國家的「第二個家」,也是他們思鄉的投影物。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為典型的洋樓式建築,面向淡水河及觀音山,建築物正(南)面與東、西面,設計有規律對稱的半圓弧形拱圈,在視覺上具協調柔和與美感;周邊留有大片庭園,可以舉辦戶外宴會和休閒活動。
庭園正門前的圍牆一角,保留一株緬梔老樹,這種俗稱「雞蛋花」的花木為外來種,應是清末淡水開港時,隨著洋人遷入而大量引進栽種,每到夏季,空氣中瀰漫著幽幽花香。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自興建以來,曾作為住宿的場所,經前台北縣政府修復與再利用之後,規畫成關稅展示、時光走廊、歷史沿革、戀戀淡水等五個展示空間,進行相關陳列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