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少大學申請增設不分系,但也有大學主管指出不分系立意佳、實際操作上有難度,反其道而行「轉合為分」。銘傳大學二○○四年推動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十年後發現院內有些科系熱門、有些冷門,無法讓每位學生選擇第一志願,影響受教權,最後又拆成新聞、廣電、廣告、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四系至今。
銘傳大學教務長、新媒體暨傳播管理系教授遲文麗說,校方當年觀察許多高中生性向未定,推動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讓學生養成基礎專業再分流。不過操作上有難度,多數大二生都想選讀同一系,校方讓學業成績佳學生優先選志願,有學生沒選上真正想讀的系,影響往後學習。傳播學院二○一四年結束不分系,至今未考慮再設。
成功大學二○一七年起設全校大一到大四不分系,系上學生表示,不分系鼓勵學生自組學習地圖,但更多時候像「轉系跳板」。成大教務長王育民不諱言,不分系扮演「旋轉門」角色,給欲轉系學生另一條路,當他們確立方向時,也能再從不分系轉出。
交通大學二○一八年成立全校不分系「百川學士學位學程」,參與創設的交大前教務長盧鴻興說,該學程兼收一般生和自學生,一般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自學生不習慣有圍牆、課表的大學生活,難適應按時間交作業的作息,形成另一種教學挑戰。
陽明交通大學大一大二不分系系主任林照雄分析,大學不分系主管常討論「要從大幾開始分系」,若安排學生升大二就分流,恐因學生不分系時間太短,讓不分系流於虛設。若四年都不分系,讓學生四年都自行選課,又會遇上不易養成專業等問題。